2010年2月3日 星期三

2. Nikon TTL 閃燈測光系統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二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2. Nikon TTL 閃燈測光系統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拍攝條件:閃燈是設成iTTL  mode而不是TTL-BL mode
(TTL和iTTL在此文章中指的是一樣的事)


把閃燈測光系統和相機測光系統分開來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雖然這兩個測光系統用的都是同一個相機中的感測器,但他們是獨立運作的。有點不是很直覺而且難解釋,許多書上也說的不清楚,在說明書講到「黑夜中,若主體不在中央時,需先將主體移至中央並用FV-lock的功能」這一段時有稍微暗示到我接下來要說的事情。

註:TTL-BL的閃燈測光系統和相機的測光系統是有關聯的,在下一個主體我會再提到。

上面那張圖片是在接近全黑的場合照的,相機的設定是M mode,快門1/8 sec.,光圈f/2.8。
注意到閃燈測光系統完全控制了主體的曝光,而相機測光系統掌管了背景的曝光,當你發現背景和主體的白平衡不同時就能瞭解這點,背景很黃而主體是白色的,這可以說明閃燈是主體曝光的唯一貢獻者,而背景光僅僅靠著白熾燈照亮,因為閃燈打不到這麼遠。

相機的測光系統不會去考慮閃燈是怎麼打亮主體的,證明的方法很簡單,試著拍兩張照片,用S mode將快門固到到1/80 sec.,讓相機決定光圈,一張開閃光燈,一張不開閃光燈,不論你有沒有開閃燈,兩張照片的光圈值一定都一樣。這意謂著已經吃過環境光的主體還會再被閃燈打亮,假如環境光夠已經吃夠的話,再使用閃燈就會造成主體過曝了。

Nikon的TTL閃燈測光系統會先發出預閃,然後藉由中央加權測光的方式對反射回來的光線測光,不會去管你的相機測光模式或是光圈快門值設多少,閃燈測光的區域是中央影響最重,然後漸漸往外圍遞減。邊緣的物體幾乎不會影響閃燈的測光結果。也就是說,由中央的主體反射回來的預閃光線,將決定在拍時閃燈的出力大小。你可以很容易地發現這件事,假設你的主體放在很邊邊,畫面的中央是你的背景,你會發現你的閃燈是用全出力在打光,造成主體過曝…因為上述測光系統特性的關係,你的閃燈會試著把背景給打亮,這也是為什麼要有FV-Lock出現的原因,我將在之後介紹詳細的使用方式。

所以我們可以瞭解到,事實上如果環境光夠亮的話,你的主體亮度是由兩種光源所組合而成的--環境光和閃光,這就是為什麼環境光夠亮的話,再用閃燈往往會使得主體過曝!(記得之前所說的,機身測光和閃燈測光是獨立的系統)。

以下這個例子就是環境光已經夠了,再用閃燈會讓主體過曝。




















有個很實用的操作技巧去避免這樣的問題,就是當你覺得環境光夠亮時,最好把閃燈的曝光補償減1.7ev再打,這樣你的主體就不會過曝了!(由其是臉)。

解決這種問題的另一個方法是Nikon研發的TTL-BL,在下一篇會提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