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Nikon閃燈技巧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Nikon閃燈技巧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閃燈教學] 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目錄

自從2010年初開始在網路上搜尋閃燈的教學文章時,意外發現了由 Russel MacDonald 所寫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一系列共19篇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

對身為Nikon家的我在理解N家閃燈設計上有非常大的幫助,稍微看了一下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將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在寫信徵得原作者的同意後,同意將該翻譯文章放在我的 blog 上供大家參考,也歡迎轉載,唯請保留出處連結。

身為 Nikon 的 user 千萬別忽略了 Nikon 本身強大的優勢! 因為共有19篇,就不浪費版面一篇一篇貼了。若有翻譯不通順與翻錯之處,還請指正(有時候是很恍神的時候打的…)

雖然中途很懶,花了兩年才全部翻完,但能把一件事從頭到尾做完是很有成就感的 : )

 

1. Nikon閃燈-一個獨立的測光系統
2. Nikon TTL 閃燈測光系統
3. Nikon TTL-BL 模式
4. FV-Lock到底該怎麼用?
5. 閃燈TTL模式與相機曝光補償關係之研究
6. TTL閃燈的運作流程
7. 該怎麼用Nikon創意閃燈系統(Nikon CLS)拍大團體照呢?
8. 內建閃燈怎麼測光?
9. Nikon TTL和TTL-BL和主體的位置,距離有什麼關聯
10. Nikon 自動FP高速同步模式
11. 其他推薦的閃燈教學Blog
12. Nikon 閃燈小撇步
13. Nikon SB800 的 A與AA 模式
14. 閃燈支架與柔光罩二三事
15.什麼時候全出力並不會全出力?
16. [Nikon CLS] 改變對焦點是否會影響閃燈出力?
17. 為何在室內使用閃燈攝影時,總是要把相機調整手動模式?
18. 不同環境亮度下的閃燈設定全攻略
19. 三種不同柔光罩的差異介紹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19. 三種不同柔光罩的差異介紹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十八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19. 三種不同柔光罩的差異介紹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常常有人問我說:「我試過好多不同的柔光罩,但是好像看不出差異,為什麼會這樣?」。
其最跟本的原因是要在適當的場合,出動適當的柔光罩,才會看的出差異。
首先,要先瞭解到底為什麼需要用到柔光罩?不用柔光罩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問題就在對於沒有使用柔光罩的閃燈,發出的光都是「點光源」。這代表了由被攝體的角度來看,「光」都是來自「同一個」方向,所以光質會很生硬。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是要把你的光變的「軟」一點,使光來自「不同的方向」。不同方向的光可以讓主體產生較少的影子,使的五官更為自然。
在瞭解問題與其原因後,接下來就是該如何讓你的閃燈來自不同的方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使用柔光罩,越大的柔光燈,光的路徑(path)就越多,光質就會越柔和。

基本常識:
首先你要知道,當你身處室內,而且天花板是白色的,牆也是白的時,如果能將光線從四面八方反射回來,那你的光線可以變的極度柔和,因為可以使用白牆和白天的天花板當做反射的媒介來做跳燈的技巧。
所以,任何形式的柔光罩,在這樣的場合表現都非常不錯,即使是使用SB-800附的那個小小的柔光罩,將燈頭朝上打,依然有很好的效果。

然而,你能做的不只有這樣而已!
除了讓光線更柔和外,你還會希望從主體正面再來一點點光線,形成「眼神光」(catchlights)的效果,或是再讓臉上的陰影減少一些。但問題在於,如果這個從正面來的光線,是一個「點」光源的話,光質會較為生硬,反而破壞了你用跳燈所產生的柔光效果。
所以啦,最終的主體的成像質感取決於如何在「反射的柔光」與「直打過來的眼神光」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現在就讓我來看看這些不同的柔光效果吧!

如果你只用內建擴散片,而沒有搭配任何一種柔光手法的話,直打光源的大小就是這片擴散片的大小,如果擴散片很小的話,那光質理所當然就會很硬,這常常發生在SB-800的內建擴散片上,這個內建的擴散片所形成的光質是很硬且光靠它的柔光效果有限。
記住!只有從周圍反射回來的光線才是柔和的,在這種設備下,你能做的只有試著使用跳燈/燈頭方向的調整,與調整擴散片伸出的長度來取得最佳效果。
images


下列這種柔光裝置(Demb flash diffuser pro)有較大的擴散片,柔光效果比SB-800的內建擴散片要來的好,你可以從面積大小的比較就知道柔光效果的強弱了。下圖的擴散片,面績大約是SB-800的3.6倍(9平方英吋 v.s 2.5平方英吋),他的柔光較果較好的原因,除了擴散片面積較大外,他還額外提供了一個「前置」的柔光裝置,可以使的從擴散片反射出來的光,再經過一次分散,就像倒過來的漏斗一樣,由點光源轉換成面光源。
這片前置的柔光裝置「本身」是沒有什麼柔光效果的,因為他的面積其實和燈頭差不多大。然而,當你在室內的時候,這些被該裝置「分散」出去的光,可能會再經由牆壁或天花板再反射到主體上,不過大多數會反射到主體的邊緣,而不會讓正面的光線變柔太多。這組柔光裝置相當好用,在懂的如何使用後,很容易創造出很棒的效果。
Demb Flash


小型柔光箱(Mini Softbox)只有柔化直打的光線,他沒有反射的效果,但是這類的柔光箱,面積大多在15英吋左右,和前述的擴散片比起來又大小不少,因此,對於直打的光線,小型柔光箱可以提供更好的柔光效果。
minisb__36939_zoom


接下來介紹碗公型柔光罩(Light Sphere)與他上方的小蓋子(inverted dome),當使用此款柔光罩,並且將燈頭朝上時,他可以將光線分散到四面八方,然後再從所有的牆和天花板反射下來,就像SB-800的小型肥皂盒的加強版。他可以將光線打滿整間房間,有效範圍大約是500平方英尺,沒有一個擴散片的大小可以和它相比,這個碗公型柔光罩可以得到非常、非常柔和的光線,就好像在陰天的戶外一樣,整個天空就像是你的柔光罩的大小一樣,在室內跳燈相當強大。(看來作者相當推崇這一款啊)
碗公型柔光罩勝過小型肥皂盒原因在於它的有效截面尺寸大約是12平方英吋,所以光質會比小型肥皂來的柔,但是注意一點,如果是直打的話,上述的小型柔光箱的效果會比碗公型柔光罩來的好。其直打的柔光效果和Demb flash diffuser pro差不多而已。
發揮出碗公型柔光罩的真正威力之處在於有著許多牆面可以反射的空間,你可以將碗公型柔光罩上方的小蓋子(inverted dome)移掉,以達到最好的效果,不僅可以向四面八方跳燈,而且光線還非常的柔和,當然,你可以將碗公型柔光罩往後打以減低直打光線的硬度,且室內依然充滿柔和的反射光,這就是為什麼碗公型柔光罩這麼好用。
↓.碗公型柔光罩 (Light Sphere)
GALSC3C
↓inverted dome
invdom_catalog_images

最後,有一點要注意一下,當你離主體越來越遠,這意味著你的光源面積越來越小,這會使的直打的光線越來越硬,當你離主體超過5公尺時,沒有任何一款柔光罩可以在直打的情況下提供柔光效果了!你只能依靠反射光來將光變柔。
如果你在室外,且離主體在五公尺以內,而且沒有東西可以讓你反射時,這時就是小型柔光罩上場的時候了,效果會比本篇介紹的其他效果來的好。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18. 不同環境亮度下的閃燈設定全攻略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十八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18. 閃燈設定教戰守則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按:這篇很實用,前面沒看過的人這篇一定要看一下)

我常常被問到「在如何如何的光源環境下,我該怎麼設定閃燈和相機?」
這篇文章會教導一些很實用的守則,照著做的話多半可以得到很完美的結果。
註:在這篇中提及的閃燈都是正常的閃燈同步,而不是高速閃燈同步的狀況。(Auto FP High Speed Sync)

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17. 為何在室內使用閃燈攝影時,總是要把相機調整手動模式?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十七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為何在室內使用閃燈攝影時,總是要把相機調整手動模式?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你在室內且微光的環境下使用閃燈拍照,總是使用(機身)M模式呢?比起直接用A模式好在哪呢?
本篇將會解釋原因,此外,我還會展示當拍攝移動狀態下的主體,使用後簾同步和前簾同步的不同。

首先有一個很重要的關念請大家要先完全瞭解,在微光環境下,當相機設定為M模式,而閃燈設定為iTTL時,閃燈完全掌握了主體的曝光,若主體在畫面的正中央時,都會獲得正確的曝光,即使是在機身M模式下。

以下是本次實驗中,不會變動的因素
- 微光環境
- ISO 400
- f/2.8

圖一:測試照。
閃燈:關閉
模式:M 模式,快門設至1/60th秒,光圈設至f/2.8
這張圖的目是說明環境光有多暗。從圖中可以看的出來,在快門為1/60th 秒時,曝光大約不足兩級。
要知道,當用這樣的設定,並且將閃燈設為iTTL時代表的意思是要讓環境光不足兩級,主體交給閃燈去決定到正確曝光。
為了製造移動中的物體,所以我在沒有閃燈的情況下揮動我的手,讓照片中產生模糊的影子。
↓. 圖一


↓ 圖二
閃燈:開
模式:光圈先決,閃燈前簾同步。(環境光不足 2ev)
我將我的手往我的臉移動(由畫面中的左方至右方),並用閃光燈拍照,仔細看我的手指頭之間,是不是有一些殘影,這些殘影就叫做「鬼影」(ghosting) 或 (ghosting trails),而閃燈「凍結」了我的手,在畫面上有清楚的成像,接著因為我持續揮將手朝著臉部移動,所以微弱的環境光記錄下這這些揮 手的「過程」,形成了鬼影。
注意看鬼影的方向,他是在我的手被「定住」之後所形成的,也就是錯方向的鬼影,這就是前簾同步所造成的。(先用閃燈定住主體,再讓環境光記下主體移動的軌跡」
前簾同步:快門簾打開後,閃燈先觸發



↓ 圖三
閃燈:開
模式:手動模式 ( 快門 1/120th 秒) (環境光不足 3ev)
相同地,我將手朝著臉移動,注意到了嗎?鬼影不見了!!!!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快門速度夠「快」,而消除了環境光 對 主體(我的手) 的影響,而閃燈依然在一開始就把我的手在感光元件上「定住」了。


↓ 圖四
閃燈:開,並切換至「後廉同步」(rear sync)
模式:M模式(快門 1/60th 秒) (環境光不足 2ev)
還是一樣,我將手朝著臉移動,發現了嗎?鬼影又出現了,但不同的是,這次是出現在與圖二相反的方向(有一點不明顯)。這是因為我們改用「後簾同步」的原因,閃燈是在快門關閉前才觸發而不是在一開始就觸發。因此,這次的鬼影是在正確的方向了。
後簾同步:閃燈是在快門「關閉前」才觸發,


↓ 圖五
閃燈:開,並切換至「後廉同步」(rear sync)
模式:光圈先決 (快門至 1/15th 秒)。
依然一樣,我將手朝著臉移動,注意到了嗎?鬼影的狀況更嚴重了!
這是因為我們把相機設為「光圈先決」與「後廉同步」所造成的影響,這樣的組合會形成「慢速同步」(slow sync),也就是這個設定,會試著讓「環境光」有充足的曝光,所以手的軌跡就更明顯了(當然,因為選擇iTTL的關係,會有點過曝) (原因:Nikon閃燈-一個獨立的測光系統)


↓ 圖六
基本上這和圖五有著一模一樣的設定,我只是想讓你們看說,在物體移動越快的情況下,慢速度步(slow sync)會有更顯注的影響。


結論:
1. 在閃燈低光源攝影時,例如一般室內,最好將你的相機設成M模式,閃燈設成後簾同步,去控制鬼影和背景亮度。
2. 對於低光源的環境,光圈先決配上後簾同步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會成機想的測光系統把環境光曝到正確的亮度,而造成整體過曝以及非常晃動的影像。
3. 然而,在低光環境下,使用光圈先決配上前簾同步也不是個好方法,因為前簾同步會將快門強制設成1/60th秒(閃燈快門同步),在某些條件下,這樣的快門速度很難讓環境光也可以參與曝光。

實作上的建議:
在低光源的室內拍照時,請總是將相機調成M模式與後簾同步,如此一來你可以自己掌控鬼影的程度與背景光的亮度。
千萬不要用光圈先決,因為要嘛只有主體亮,沒有背景(快門速度被在1/60),要嘛鬼影個不停(慢速同步)。

2011年10月2日 星期日

16. [Nikon CLS] 改變對焦點是否會影響閃燈出力?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十六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Nikon–CLS 改變對焦點是否會影響閃燈出力?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最近看到不少來自有經驗的攝影師們的討論,他們認為「改變相機對焦點(區),會影響閃燈測光的依據,進而影響閃燈出力」。
這是錯的!跟據我對Nikon閃燈系統的設計和其與相機整合的瞭解,這是錯的。
閃燈測光系統始終是「全畫面中央加權測光」。然而,我需要一些證明來支持我的論點,所以我做了以下的實驗。
第一,我拿了一塊板子,分成兩個區域,左邊是極白,右邊是極黑,並且將他放在一個很微光的環境中。參數為:f/5.6,1/200秒,ISO 400,一般TTL而非TTL-BL。(以下的圖都是D3 jpg 直出未經修改)

圖一) 在這張圖中,我將對焦點移到白色區域的中間,然後用上述的參數拍攝。由圖中可看出,該區域呈現灰色,那是因為閃燈例用中央重點測光,將整個畫面以18%灰反射計算的結果。


圖二) 在圖二中,我將對焦點從左邊移到右邊,位於黑色區域的中間,一樣再拍一張。注意到了嗎?圖一和圖二的曝光幾乎一模一樣,這說明了,「改變對焦點,並不會影響閃燈的TTL測光。」

在接來下來的例子中,會去探討對焦系統分別在TTLTTL-BL之下的影響。

圖三) 在這張照片中,閃燈是設定為TTL模式,主體在畫面的左方,我將對焦點移到主體上,並且對主體對焦。你可以發現到,主體有些微的過曝,那是因為主體不在正中央的結果,但這並不在本次的討論範圍內。


圖四) 接著,依然在TTL模式之後,我將對焦對移到畫面右方,對著門上的帽子對焦,從圖中不難發現,畫面中的主體(那個白色的雕像),他的曝光和圖三幾乎一模一樣。
3RM_2007

圖五) 接下來,我將閃燈的設定切換成TTL-BL模式,然後把對焦對移回位於畫面左方的主體上拍攝。你們可以發現到,主體不再過曝了!(請跟圖一比),因為TTL-BL會試著平衡主體與相較之下為暗的背景間的亮度。


圖六) 在圖六中,維持TTL-BL,但是我將對焦點移動到右方的帽子上,並且對焦。如何?差異很明顯吧?(和圖五比)
主體過曝了不少,而且背景也更亮了!這就是為什麼有不少攝影師認為,改變對焦點,會響影閃燈出力的原因了!
然而,這樣的改變(圖五->圖六),並不是因為改變對焦點的關係,而真正的原因是,你改變了對焦的距離
在這張照片中,主體離後面的門,大約有4.5公尺的距離,而在TTL-BL模式下,距離是一個影響出力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較遠的對焦距離,會使得閃燈出力變大。不信嗎?圖七告訴你。


圖七) 一樣將閃燈維持在TTL-BL下,關掉自動對焦,並將對焦點移回左方的主體上,再拍一張,看到了嗎?即使我將對焦點改變了,圖七的曝光和圖六幾乎沒有任何差別!這證明了改變對焦點並不會影響閃燈出力,在TTL-BL下,影響閃燈出力的是隨著對焦點可能改變的對焦距離。


圖八) 我再將對焦點移回帽中上,曝光不會改變(和圖六相同)


圖九) 我把白色雕像移到畫面中間,並把閃燈改回一般TTL模式,拍完後可以發現,雕像的曝光是很正確的,這也說明了,即使TTL-BL在處理背景較主體暗的情況上是很進步的,但是對於主體位於正中央,並佔了畫面20%的狀況下,會比TTL-BL要來的好的。


結論:
以上的實驗證明了,不論TTL或是TTL-BL,改變對焦點完全不會影響閃燈出力。在TTL-BL模式上,影響閃燈出力的因為不是對焦點的改變,而是Nikon的D鏡,回傳了距離資訊給閃燈,而產生了不同的出力。

2011年10月1日 星期六

15.什麼時候全出力並不會全出力?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十五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15.什麼時候全出力並不會全出力?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當閃燈設為M模式,1/1出力時,很直覺地,你當然認為閃燈會全出力,對吧?
「錯!」至少有部份時候是錯的。

事實上,即使熱靴上的閃燈在M模式,也只有在快門慢於 1/125 秒時,才會得到一個真正「全出力」的閃燈。
很驚訝嗎?
這是因為當閃燈在M模式且固定在熱靴上時,閃燈會發出同步訊號來決定此次的閃燈出力時間。
當閃燈「真正」的全出力時,例如將閃燈拿在你的手上直接擊發,這時閃燈會完完全全的放電,這時候的放電時間會比閃燈同步(1/250秒)時要來的久。

事實上,如果說閃燈是擊發就是一連串的發光過程,最後的那段出力,大約會持續1/125秒左右才會結束(6ms~8ms)。
這個末段出力是遠低於半功率點(Half-power points)的,它是用來決定該次閃燈全出力持續時間的訊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知道閃燈全出力大約只花1/1000就完成了,這個時間就是兩個半功率點的長度。
1841img30
(借網路上的圖一用,閃燈full power的過程就是兩個半功率點(half power points)的時間)

所以,如果閃燈是接在熱靴上的,閃燈同步訊號會和快門開啟同時發生,接著閃燈擊發,然後在快門關閉的同時,閃燈同步訊號消失,完成這一次的閃燈擊發。
就算電容中還有殘留的能量,這樣的動作依然會讓閃燈停止出力。
好,上面的敘述有點偏理論,現在來看一下實際的例子。
當快門設為1/60秒時,閃燈有充足的時間去完完全全的放掉電容中的電力。
然而,在較快的快門速度時,例如1/250秒,當快門關閉時,閃光燈的電容中依然還會剩下不少的電力還沒放掉。
這也說明了即使在閃燈M模式,全出力時,為什麼在1/250秒時,閃燈的回電時間會比1/60秒時還要來的快了,因為在1/250秒時,電容中的電力還沒有完全放完啊!
最後,這也說明了明明設為1/1全出力,而為什麼1/60秒時,畫面的亮度是亮於1/250秒。
因為結尾的關閉訊號會讓閃燈的放電程序停止,而較慢速的快門,可以讓閃燈充份的放電,參與曝光。

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14. 閃燈支架與柔光罩二三事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十八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14. 閃燈支架與柔光罩二三事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我常常被問到關於柔光罩和閃燈支架的問題,多數的攝影人都想知道他們可以做什麼,以及該怎麼用?
-- 在「19. 三種不同柔光罩的差異介紹」有針對柔光罩有更詳細的介紹。--

首先,要知道柔光罩和閃燈支架都是為了解決機頂閃燈光源面積太小而產生的東西。
問題在於小型機頂閃燈在直打時會造成相當生硬、平板的光線,也常常會有紅眼的狀況發生。當直拍時,生硬的陰影會落在主體的兩 側。

硬光
一般來說,硬光是由「看起來」很小的光源所形成,一個無限遠的小光源我們會用「點光源」來稱呼,因為對於主體而言,這個光源就像一個發光的點一般的小。
我使用了「看起來」這個型容詞,是因為隨著主體和光源相對距離的改變,會影響光源「看起來」的大小,而非實際大小,我們生活中最顯而易見的硬光就是太陽,雖然他的體積非常的大,但是他也離我們非常非常遙遠,因此,對我們來說太陽只是點光源,他「看起來」的發光面積是很微小的。這類的光源會形成相當生硬的光線,出現的陰影會讓我們的五官顯得呆板且沒有朝氣

解決硬光的方法就是使用柔光罩(裝置),所謂柔光,就是一個將從點光源發散出來的光,加以「分散」,好像成為一個較大的光源,舉例來說,在一個灰濛濛的天氣,光源一樣是從太陽(點光源),但是厚厚的雲層好像在地球上罩了一層半透明的罩子一樣,把光給「分散」了,於是光線變的柔和了!很容易理解吧。事實上,雲層改變了太陽這個發光體「看起來」的大小,讓他從「點光源」變的好像「整個天空」都是光源一般。在這種天氣,可以得到一個效果很柔和的人像照片,而不會因為強烈的直射光造成難以控製的陰影。

機頂閃燈的燈頭面積大約只有 3cm*6cm ,對於距離兩三公尺被攝物來說,如果不使用柔光罩而直打的話,結果就是非常非常生硬而不好看的人像照片了。

有些人可能會直覺地認為只要放一片擴散片在燈頭前面,就可以讓光線變的柔和,但並不是那麼簡單,因為你並沒有使燈頭「看起來」變大。
對於機頂閃燈來說,有兩個方法可以「創造」柔光效果。
1)  使用一個更大的「轉送媒介」在燈頭前面。
2)  跳燈,讓光演是從其他的表面反射到主體上。
這兩種方法都有效的增加了發光源「看起來」的面積,當然,你也可以兩種結合使用。

轉送媒介通常是由一個較大半透明的材質所製造,由發光源打亮他後,光源會均勻地穿過這個「大面積」的轉送媒介,Gary Fong LightSphere 就是這種東西。他就是我們知道的「碗公柔光罩」,其外型就像把一個大的碗狀物罩在你的閃燈前面,當閃燈直接源透過這個大約10*10公分的表面時,整個半透明的碗公柔光罩會被照亮,主體的光就變成由這個轉送媒介所照亮,因此光源面積「看起來」好像大了五倍多!(10cm*10cm vs. 3cm*6cm),這樣的效果對於完全裸燈直打有很明顯的差距。
另一個更好用的柔光裝燈就是「大型柔光箱(Soft Box)」,如果你的柔光箱大約有90cm * 120cm大,那這樣的面積可是比上述的碗公柔光罩再大了100倍!這可以創造出非常自然柔和的光線,就好像之前提過的陰天光線一樣。

但這會延申出另一個問題,就是到底要多大的柔光罩,才能在可攜好用中取得一個平衡?我個人的感覺是碗公柔光罩是在一般的場合比較適合的。

如果你使用SB800/900/910的話,應該都知道有附一個柔光罩,但事實上他的體績非常的小,你可以會懷疑說「它有用嗎?」當然他並沒有比裸燈大沒多少,所以無法創造出更大的發光面積。
然而!有時候是相當好用的,想想你把這個小小的柔光罩裝上,並將燈頭朝上的情況吧,當閃燈擊發時,光線會被分散到上方以及前後左右,這代表著雖然有一小部分的光是直接往主體過去的,但是大多數的光是由周邊的牆面反射回去,關鍵就在於裸燈的跳燈無法創造出這麼多方向的光線。越多的光線來源,發光面積就相對的越大,光線也會越柔和,不同的跳燈角度會影響到這個發光面積的大小,雖然仍有一小部份是光是直打,但是大多數的光線已經經由反射光而變柔和了。而這個微小的直打光線會型成所謂的「眼神光」,另主體更有神而不會讓對方刺眼。所以,內附的小型柔光盒其實也是相當好用的。
↓ SB-800內附的柔光罩
sto_fen_omni_bounce_sb800_softbox___ey

碗公柔光罩更棒的原因在於,他有著更大的面積「以及」可以將光線分散到「更多」的方向。這在室內是超級好用的,效果比起內附的小型柔光罩好非常多,由牆壁或天花板反射回來的光線更加柔和!

然而,在戶外的話,狀況又不一樣了,往四面八方的光線是「不會」反彈回來的,主體要吃到閃燈光會因為經由直打的關係而變的比較生硬,因為對於跳燈來說,光源面積還是很小。在戶外,閃燈需要比較強的出力來照亮主體,所以,在戶外的話就不要用內附的小型柔光盒了,因為面積沒比裸燈大多少,又會讓閃燈需要更大的出力,效率並不好,與其用內附的柔光罩,不如直接直打吧,差不多的。不過上述的碗公柔光罩有著較大的面積,當離主體比較遠的時候,仍然可以嘗試使用它。
-- 在「19. 三種不同柔光罩的差異介紹」有針對柔光罩有更詳細的介紹。--

陰影與紅眼控制
由閃燈所造成的陰影,多半不令人喜歡(特殊閃燈技法除外),你應該努力去消除它。
紅眼更令人不喜歡,原因是閃燈在視網膜反射回到感光原件所形成的,很容易引起觀看照片的人的注意,雖然有辨法在後製中去除,不過還是先把重點放在如何在發生的當下就避免。
解決陰影和紅眼的方法之一就是當直打時,將閃燈提高,高過相機多一點,例如使用柔光罩或是接來下要介紹的閃燈支架。
閃燈支架長的像這樣,他接在相機的腳架孔,由閃燈直接接在支架上,位於鏡頭上方,比起熱靴,閃燈支架又將閃燈舉高了數公分,再用閃燈線將觸發點和熱靴連接,所以閃燈仍然和熱靴可以正常溝通。

↓ 閃燈支架。
BBGrip 1 (1)


使用閃燈支架來將閃燈托高的原因,就是為了讓陰影落在主體的下方而不易被看見,當相機是使用橫拍時,使用柔光罩又有類似的效果。
將閃燈舉高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讓視網膜反射回來的光落在鏡頭下方,所以就不會形成紅眼,這個簡單的步驟可以消除99%的紅眼問題。請注意一件事,那就是當你離主體越遠,你就需要將閃燈舉的越高,例如,如果你用望遠鏡頭,距離,而且將主體佔滿你的畫面,距離超過十公尺,那你仍然可能遇到紅眼的問題。
不過在DSLR中,紅眼問題已經較小DC輕微的多,因為DSLR的閃燈多半都比鏡頭來的高了。
(翻譯按:閃燈不是都有防紅眼模式嗎…為什麼要特地以閃燈架來解決紅眼問題咧…不懂)

閃燈支架另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解決了直打時討厭的「邊緣陰影」。
當你使用直拍,並且閃燈是接在熱靴上時,很容易在主體的右後方的牆上形成難看的陰影,因為這時閃燈在相機的「左側」,這是非常不專業且要盡量避免的,
使用閃燈支架的另一個好處就是不管用哪種角度拍照,都可以將閃燈唯持在相機的「上側」,這樣以來,可以讓陰影出現在主體的下後處而不易被查覺。

↓ 直拍時,仍然能讓閃燈保持在相機的上側。
custom-brackets_9512

即始使用柔光罩也無法避免這樣的問題,只能稍稍減輕,如果在沒有閃燈支架的場合,而且我又想要直拍時,我多半的做法是仍然使用橫拍,將閃燈保持在相機的上方,事後回去在將照片裁切成直拍的比例。
最後,許多攝影師在直拍時,會將閃燈支架逆時針旋轉,讓垂直手把那側的空間空出來,會比較好使用手把那側的快門鍵,不過有些閃燈支架並不能讓你這樣旋轉,在選購時要注意一下,我自己是用「CB junior」這款閃燈架,配上D200與SB-800,他相對比較便宜而且滿好用的。

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13. Nikon SB800 的 A與AA 模式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十三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Nikon SB800 的 A與AA 模式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SB800上的A, AA模式,但底是做什麼的呢?
其實SB800共用三個非TTL的模式都有用到這樣的技術,
1) 閃燈A模式,接在熱靴上
2) 閃燈AA模式,接在熱靴上
3) 主控(Commander)AA模式,離閃狀態。

這三種都是不使用「TTL」的「自動閃燈」模式,相較於TTL是「透過鏡頭測光」,A/AA模式是用閃燈上的感應器,也就是電眼來偵測從主體反射回來的預閃光線,來決定最後的出力。

拿起你的SB800看一下,那個小小圓圓,位於左下方,朝著前面的小圓圈,就是電眼。

SB800sideview

1) 閃燈A模式,接在熱靴上
在還沒有TTL以前,這是最老但也最簡單自動閃燈的技術。早在1970年我的自動Vivitar閃燈就有這樣的功能,而且很好用,過了這麼多年,如今用在SB800上也是相當準確的一個模式。
SB800的閃燈預設是AA模式,待會會介紹,現在請先把你的SB800轉到A模式,直接進選單選A mode,然後再按ON/OFF返回待機畫面就行了。

閃燈A模式的概念非常簡單,快門按下的同時,主閃發射,接著從主體反射回來的光會經過電眼,送達閃燈內部用來測光的電子元件(thyrister circuit),閃燈此時會持續發光,直到該測光元件覺得反射回來的光累積到足夠的量後,就會將閃燈切掉。


當然要讓這個原理可以用作的話,閃燈會需要額外的資訊來輔助,例如相機上的參數設定,在早期的自動閃燈,你需要手動將當下的ISO值、光圈值輸入給閃燈。當使用閃燈A模式時,SB800可以自動拿到相機當前的ISO值,不過仍需手動將光圈值透過SB800背後的操作面板輸入進去。


一切都設定好後,你就可以開心的按下快門啦,閃燈出力的控制就交由閃燈自己決定了。
SB800的閃燈A模式下,閃燈擊發前並不會發出預閃,有時候是件好事,因為你的主體(人或小動物)就不會因此而眨眼了!

注意:在大多數的情形下,我們的肉眼很難去分辨預閃和主閃,因為太快了,這是一瞬間的事。如果你想要真正看到兩次的閃燈擊發(預閃和主閃),你可以這樣做:將閃燈設為後廉同步(Real Sync),然後快門放慢,例如設為1.6秒,接著按下快門,此時你會立刻看到閃燈被擊發了,這就是預閃,然後在快門關閉前,你又會看到閃燈被擊發,這就是主閃。因為平時不容易看見預閃和主閃,所以當我在解釋閃燈A模式沒有預閃這件事,可能會有點難懂…




2) 閃燈AA模式,接在熱靴上
對於非TTL的閃燈,AA模式多半為預設值,假設你把閃燈放在熱靴上,跑過所有的閃燈模式,就會看到有AA這個模式了。(除非你已經把AA設成A模式)
好,AA模式其實和A模式非常的像,只有兩點不同。1) ISO和光圈值這兩者的資訊,閃燈都可以自動拿到,是個真正的「自動」模式。2) 會有預閃。


AA模式的使用方法也非常簡單,將閃燈設定好AA模式後,就直接point and shoot吧。閃燈的電眼會計算經由預閃所回傳的資訊來決定出力,在主閃擊發後,出力已經決定完成,不會再用主閃的光做任何的計算來決定出力。


另外,AA模式下的預閃,也會被用來當做白平衡計算的依據。

AA模式會發出預閃,在某方面來說是滿有用的,因為這就表示你的FV-Lock鍵可以用了,這有助於在拍射團體照時,可以減少拍出眨眼的人的機會。(因為先用FL-Lock發出閃光,讓被攝者先有心理準備,不會直接被突如其來的閃光干擾到)。

這邊再提供一個小技巧,可以讓你使用AA mode確又不發出預閃。將閃燈的控制模式設為SU-4(共有master/su4/remote/off),然後裝在熱靴上,再把閃燈設為AA模式,如此一來,一切的運作都會跟閃燈A模式相同了!包含用主閃決定出力,唯一不同的就是不用自己設定光圈值。(以SU-4 AA模式簡稱)


3) 主控(commander)AA模式,離閃(Remote)狀態
第三個自動閃燈模式是無線AA模式,閃燈控製設定為Remote(共有master/su4/remote/off),然後把閃燈從熱靴上拿開,放到主控端(commander)的可以控制的範圍內(p.s 主控端可能是另一隻SB800),(閃燈前方的紅外線接收器盡量對著主控端)。然後在相機這邊的主控端的選單裡,將閃燈設為AA模式。在該模式下,會由主控端發出預閃,去告訴離機閃燈說,待會我(主控端)發出主閃後,你(離機閃)記得要用AA模式喔。然後離機閃燈就會如同之前提到的,也會發出預閃,然後拿到相機設定後(ISO值,光圈值),透過電眼內部的計算,決定最終出力。


那,這些模式的使用時機呢?
閃燈A模式和SU-4的AA模式,對於拍攝寵物這種題材來說,是較為方便的,因為他解決了寵物可能會一碰到閃燈就閉眼的情況,可能預閃一發出來,狗狗就閉眼了,然後在主閃真正擊發後,你拍到的就是閉眼的照片。另一個解決方法就是用TTL配上FV-Lock。兩者我都會用。有些寵物對閃燈是特別的敏感,這時我就會改用閃燈A模式或SU-4 AA模式,盡量去減少它們爆走的機率。

你會發現,閃燈A模式和SU-4 AA模式對於整個畫面的測光是非常公平的,所以在拍攝團體照時非常好用。

在多數的情況下,使用閃燈A模式和SU-4 AA模式可以得到滿正確的出力,但是也會碰到一些TTL會遇到的問題,例如主體太黑(或深色)時,出力會過大,反之,當主體太白(或淺色)時,出力會不足,這就只能靠經驗和現場狀況去微調了。

最後有一件事一定要記得,由其是用反射傘的時候,就是,記得將閃燈的「電眼」對準主體,這樣測出力時才會準。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12. Nikon 閃燈小撇步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十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12. Nikon 閃燈小撇步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我常常碰到一種情況,就是主體離我很遠,而且處在一個很暗的位置,路上還有其他不重要的東西會影響我閃燈的測光,可能是一棵植物、一面牆、一個路人甲、一個結婚蛋糕或是任何會反身預閃光線的物體,都會讓我閃燈出力受到干擾。

舉例來說,你的主體如果在一個暗暗的房間裡,離你也有段距離,你想從門外透過口幫她拍一張照。假設你僅僅把閃燈設成TTL模式,然後把主體放到中央,按下快門…一切好像很合理。但其實門口外的那些東西所反射回來的光線,會讓你的閃燈測光系統誤以為你的目標是照亮「門口」,而你將會得到一張門口微微過曝一滴滴,主體滿暗的「正確曝光照片」。門口些微過曝的原因是因為他不在畫面的正中央,但他依然會影響閃燈的測光,讓閃燈大大減低出力而讓主體依然存在黑暗當中。


這個小技巧教你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首先,將燈頭朝前,對準主體,不要用任何的擴散片或反射片,也不要按燈頭上的小開關(按:不知道是啥),(如此一來,閃燈測光系統就可以拿到距離資訊了。),然後將閃燈模式切到TTL-BL,把主體放中間,最後按下FV-Lock鍵。

這樣一來,當閃燈在測量預閃光回傳的訊號時,主體的「距離資訊」就會被拿來當做額外的參考資訊。閃燈系統會發現到,距離資訊遠比門口(預閃回傳的訊號)來的遠,閃燈就會因此加強出力,雖然這樣還是無法讓主體完全被照亮,不過結果已經遠比用TTL的效果要好的多了。當然啦,如果你真的把主體的曝光照到剛剛好的話,那門口一定會爆掉的,這就是無法避免的事了。

這邊提供一個簡單又快速去實作這個技巧的方法,就是在拍攝前,將相機調成M mode,矩陣測光(matrix),閃燈調成TTL-BL。再來,將相機調成點測光。這樣會「強制」把閃燈轉成TTL模式,TTL模式最適合用在無光的室內了。點測光不會影響任何的相機設定,因為相機已經先設成M mode了,唯一影響的只有閃燈的測光模式。
(按:大家看到這裡一定會想說,那一開始就調成TTL不就好了…還那麼麻煩,別急,看下去)

好,然後你碰到了一開始說的那種狀況,你所要做的事就是把相機切回矩陣測光,閃燈就會「自動」變回TTL-BL,拍照時閃燈出力就盡可能的跟據現場光把主體曝到正確的亮度。不過再一次強調,如果你要讓主體曝光完全正確的話,記得要增加閃燈EV。

假如你不想把擴散片移掉的話,另一個方法就是,轉到較長的焦段,把主體填滿觀景窗,按下FV-Lock。閃燈測光系統就只會對觀景窗中央的物體做加權,也就是主體本身。FV-Lock後,在轉回你所想要的焦段(可能是構圖包含門口),然後再按下快門。當然,門口很有可能會因此爆掉,但如果你只想讓主體曝光正確的話,這樣是ok的。

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

11. 其他推薦的閃燈教學Blog

網路上有非常多很棒的blog在教閃燈的技巧,這一系列的閃燈文章都是我參考他們的blog或是我自己的經驗延伸而來的。

Planet Neil
Neil van Niekerk是一名雙系統的婚攝,同時使用Nikon和Canon的閃燈而且有自己的一套打光方法。

Strobist
David Hobby教了一堆怎麼用離閃的方法,推薦去讀一讀他的文章。

10. Nikon 自動FP高速同步模式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十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Nikon 自動FP高速同步模式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Nikon閃燈系統中,最容易讓人搞不清楚的就是「自動FP高速同步(Auto FP High Speed Sync)」了,這篇文章希望能幫讀者解開一些自動FP的迷思。

在你瞭解自動FP高速同步之前,你先要知道什麼是FP以及正常的閃燈同步是怎麼運作的。

FP(Focal Plane)代表焦平面,也是就數位相機中的CCD/CMOS,焦平面快門(Focal Plane Shutter)是由兩個時間差相當精確的廉幕組成,這個快門廉就在感光元件的前面,感光元件要不要被「曝光」就是靠這個廉幕決定的。而要有兩片快門廉(前廉和後廉)的原因之一就是可以獲得更高效率的快門速度。

瞭解快門廉會在固定的時間內開啟和關閉是件很重要的事,所以快門速度指的就是前廉開啟至後廉關閉之間所花費的時間。

注意到感光元件要「整片」同時感光的話,會受到快門廉本身運作速度的上限的影響,這個上限值就是閃燈同步速度(Flash Sync Speed),又叫閃燈快門同步。一般就是1/250秒或是1/200秒。換個簡單的說法,在快門1/250秒或是1/200秒下,是整片感光元件可以同時感光的速度上限,(可以讓第一片快門廉完全開啟,而第二片快門廉尚未開始關閉)。(見圖一)。

如果超過這個速度的話,快門廉的運作方式會變成:第一片快門廉尚未完全開始,第二片快門廉就開始降下了,因此,感光元件並不是「整片」「同時」感光的,而是「整片」「分別」感光。也就是當快門速度高於1/250(200)秒時,前廉一降下(開始曝光),後廉就算準時差,在前廉尚未完全降下時就開始降下(關閉),兩片快門廉以同樣的速度運作,而兩片快門廉中間的「間距」就是感光元件可以感光的空間,這個空間會很快的掃過整個感光元件,完成感光,因此快門速度如果非常非常快的話(1/4000秒),這個「間距」就會非常的細。(見圖二)

圖一:正常快門之運作方式
1

圖二:快門快於閃燈同步速度時之快門運作方式
未命名-1

這兩片快門廉是用相同的速度由上往下掃過感光元件的,這樣會造成一種很討厭的問題,就是當你用高速快門拍攝高速橫向移動的物體時,例如賽車,你可能會發現賽車的輪子有點向前傾斜,這是因為當兩個快門廉中間的「間距」開始讓感光元件感光的同時,賽車也以極高的速度往前前進了一點點,因此當這個間距「掃到」輪子時,車體已經先完成曝光了,所以此時的輪子,已經比剛剛的車體前進了一點點,所以會有傾斜的感覺,當然,這都是在幾千分之一秒內發生的事情。但如果使用「擺鏡」這個技巧的話,就可以避免這樣的問題了。

如同我上述所提到,廉幕式快門是用兩片計算相當精確的快門廉來控制曝光,而這個快門同步的速度是由製造商或是物理限制決定的。在傳統35mm的相機,閃燈快門同步是1/60秒,但現在的快門可以越做越快,以D300來說,閃燈快門同步的速度已經到了1/320秒了,像上述的賽車車輪傾斜現象,用D300來拍攝會減少很多。

在你知道快門是怎麼運作之後,就可以開始瞭解閃燈要和快門同步需要怎麼做了。依照閃燈的設計,閃燈是一個「瞬間」的光源,也就是發光時間非常非常短,以SB-800為例,全出力大約只在1/1050秒內就完成了。

關鍵在於閃燈持續的時間太短了,短到比快門同步的時間還要短(D200的1/250秒或D300的1/320秒),所以要讓閃燈和快門同步的話,如果不同本篇介紹的方法時,必需在第一快門廉完全開啟,但是第二快門廉尚未降下(關閉)時,也就是CCD/CMOS完整露出的同時完成閃燈照射,換個說法也就是用閃燈時,一般來說快門最快不能超過快門同步的上限。
另外,你還可以選擇何時要擊發閃燈,是前廉開啟後或是後廉關閉前完成一瞬間的閃燈照射,這就是前廉同步和後廉同步。這會有不同的影響,假設主體是會移動的配上慢速快門時,就會分為先被定住,然後吃背景光(前廉同步),或是吃完背景光,再被定住(後廉同步)。

ok, 目前為止提到的都是正常的閃燈同步,然而,Nikon加入了一個新的閃燈模式,叫「自動FP高速同步」(Auto FP High Speed Sync),你可以從相機中的選單找到。在這個模式下,閃燈的持續時間會被「拉長」,一直持續到兩個快門廉間的「空隙」掃完整個感光元件為止。但並不是真的「拉長」閃燈持續時間,而是以「連閃」的方式達成。
舉例來說,假設快門設成1/500秒,因為超過了閃燈同步的上限,因此由之前的說明可知,前廉開始降下->前廉尚未完全降下->後廉開始關閉->兩者以同樣的速度掃過感光元件,由這樣的方法完成1/500秒的快門。換句話說,由於感光元件並沒有「整個」「同時」完全曝露出來,若是閃燈只擊發「一次」的話,是不是只有露出來的部份有吃到閃光呢?(因為閃燈的持續時間只有1/1050秒)。所以自動FP高速同步就是讓閃燈以「連閃」的方式,讓整面感光元件「分別」受光。
自動FP高速同步之所以叫「自動」的原因就是因為閃燈會自行判斷現在的快門是否超過閃燈同步的上限,若沒有超過的話,就用原本的方式出力,反之若超過的話,就會像剛剛說的那樣,以連閃的方式完成和快門的同步了。

既然閃燈可以和所有的快門速度同步,這樣不是超棒嗎!但事實上,用這種「連閃」的方式來達成同步,卻會讓閃燈的出力遠「低」於一般正常的模式,如果你想在大太陽下以高速快門補捉運動員的動作瞬間,又想替他補光的話,其實是不太可能的,因為經過高速同步後,閃燈的出力基本上是不夠的。

事實上,快門越快(超過閃燈同步後),閃燈的出力越低,因為快門越快=>前廉和後廉離的越近=>中間空隙越小=>閃燈一次只能打亮這麼小的空隙=>要連閃更多次才能照滿整個感光元件=>連閃會降低出力。
所以呢,在這個模式下,閃燈出力是會受到光圈和「快門」影響的(正常模式下完全不會受到快門影響),假設把快門提升到1/8000秒,閃燈的出力會變的很小很小,大概只能打到四英呎內的主體了。

然而,如果你的目的並不是要凝結高速物體並補光,或是並不需要用到非常高速的快門時,自動FP高速同步是很有用的,尤其是想在大白天的人像攝影時,這樣你就可以使用大光圈(快門速度快於1/250),將主體獨立出來,並且補光。基本上,我在白天拍攝戶外人像時,經常將光圈開到f/2.8,ISO100,快門1/1000秒,然後用自動FP高速同步模式,這樣我的閃燈大概還可以打到10-15英呎遠。如果我真的在一個非常非常亮的地方,如海灘,快門可能會快到1/1600秒,而距離可能會縮短到8-10英呎而已,不過就人像拍攝來說,依然非常足夠。

如果真的要在大白天補光,然後距離又超過10英呎的話,自動FP高速同步可能就不適用了,反而我會建議切回正常的閃燈模式,然後把視情況縮光圈(自動FP所減少的閃燈出力遠多於縮光圈)。這種狀況多半發生在大白天的室外活動,我常常會切到S模式,關閉自動FP,快門設成1/250,ISO100,光圈如果縮到f/7的話,閃燈還能打到20至30英呎遠。

2010年2月15日 星期一

9. Nikon TTL和TTL-BL和主體的位置,距離有什麼關聯?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九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Nikon TTL和TTL-BL和主體的位置,距離有什麼關聯?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按:我個人覺得這篇-TTL與TTL-BL閃燈有何不同?也很有參考價值,兩者看法有些不同) 

Nikonians Forums這裡有一連串關於TTL和TTL-BL如何和畫面邊緣中主體與其距離互動的討論,我覺得我應該要做個研究來統整出一個確定的結論,我對這個主題的看法都是基於我在婚攝上的經驗而來,直到做完這個實驗後,我更加確定了我的看法。 

這和一些科學實驗有些不同,我不會很專注在一些設定上,而是想看這樣的設定會有怎樣的結果,因為我有興趣的是如何運用這樣的知識去拍出更好的照片,而不是幫這個系統的規格做審查。 

我一個想做的實驗是是在「主體亮,背景暗」且主體和背景在同一個平面上的場景時,分別用TTL和TTL-BL拍攝會有什麼差別。 

本篇所有的照片都是在以下設定下拍攝的: 
- D200 (上腳架) 
- SB-800架在熱靴上,直打 
- Nikkor 17-55mm f/2.8 AF-S DX 
- 矩陣測光 
- 自動白平衡 
- 光圈值=f/2.8 ,快門1/60秒 (除非有特別標明其他數據) 
- 室內白熾燈 
- AF-S自動對焦(除非有另外說明) 

主體位置會影響閃燈出力嗎? 

在這組的實驗中我用一條深色的浴巾當背景,然用剪了一個圓型的白紙當主體,將他放在各個位置來看看閃燈的出力會不會不同。我用浴巾當背景的原因只是因為這種材質方便我自動對焦而已。 

圖一:對照組,無閃燈,f/2.8, 1/1.6 sec 
 
在圖一,我沒開閃燈,只用環境光而已,因為這是對照組。 
可以看到這條藍毛巾變成灰毛巾了,這是因為自動白平衡的關係,讓他變成18%灰。這張色階圖中只有一小段的高峰,表示了這張照片的亮度範圍是很窄的(低對比) 

圖2:Flash TTL, f/2.8, 1/60th sec. 
 
 

圖二也是拿來當對焦組用的,可以看到開了閃燈後,自動白平衡把顏色還原回來了,色階圖和圖一的非常像。 

圖三:Flash Off, f/2.8, 1/60th second 
  

圖三也是用來參考用的,在用和圖二同樣的光圈快門下拍的,用來說明在這樣的設定(f/2.8, 1/60秒)下,環境光是不會造成影響的。 

圖四:白紙放於右上方,TTL 
 

從 圖四可以看到加入了白色紙片後色階圖的變化,如果你和圖二比較的話,你可以發現背景(這條毛巾)變的比較暗,因為閃燈測光系統「看到」了這個白色的紙片。 仔細看色階圖,你會發現代表背景的暗部色階往「左」位移了一點,然後最右邊一點點的亮部色階,這個色階就是那個白紙片造成的。這張圖代表的意思就是讓白紙 假裝是一個高度反光的物體,然後讓閃燈誤判而減少出力,這就是背景(這條浴巾)變暗的原因。事實上由色階圖也看得出來右上方的白色紙片已經過曝了,如果這 張白紙有任何的細節的話,應該是救不回來。 

圖五:白紙放於右上方,TTL-BL 
 
 


由圖五可以看出用TTL-BL模式的影響,和用TTL模式的圖四比比看,TTL-BL模式也看到了白色紙片,並且盡量讓它和背景亮度一致。 

結果看起來相當好,因為TTL-BL加入了「距離」資訊當做出力參考,這些動作讓整張照片變得比較暗,且背景接近全黑,由色階圖可以看到代表暗部的像素往左移了一些,而代表主體的亮部像素也往左移了,不再過曝,對於往後的後製是比較適合的。 

我跳過圖六和圖七,因為這只是把白紙片從右上移到左下,然而結果和圖三圖四是一樣的。 

圖八:白紙片放中間,TTL 
 
 

在 圖八中,我將白紙移到中間,然後用TTL模式。你可以看到,相較於圖四,圖八中閃燈測光系統受到中間白紙很大的影響,因此減低了閃燈出力,由色階圖中,暗 部像素左移可以發現。如果你看得更仔細,會發現右方有一條高光的像素,這代表中央的白紙依然完全過曝了。所以,基本上就算把白紙放在正中央,減少了閃燈出 力,還是不能避免白紙過曝,這是因為白紙比中央重點測光的區域還要小,讓深色的背景(浴巾)也成為測光系的參考,基本上,中央重點大概含蓋了畫面的中央 18%,然而在這個例子中,白紙大約只有7%,所以很多深色的背景也影響了閃燈測光的結果(加強出力)。 

圖九:白紙放中間,TTL-BL 
 
 

在圖九中,我將閃燈模式切換成TTL-BL,你可以再一次發現閃燈測光系統減少閃燈的出力以符合背景,很明顯的可以從色階圖上看到暗部像素左移,和圖五相同,因為兩者都因為背景的關係被平衡了,也就是說將白紙放在中間或右上方是沒什麼不同的。 
換另一種說法去解釋這種狀況(背景暗,主體亮)時,TTL-BL的運作方式和以前不太一樣 
(按:這邊有另一種解釋,可說明這種背景暗,主體亮時TTL-BL的運作原理,簡單來說,如果背景暗的話,TTL-BL會忽略矩陣測光測得的環境光資料,而閃燈出力只預閃和距離資訊) 
這是一個很多人在研究的主體,比D200新的相機應該會處理的更好。就我的理解,Nikon正在嘗試自動偵測背景暗,主體亮的場景,並將閃燈自動切換成TTL來運作,如果可行的話,TTL應該被廢除。(按:這邊參考一下就好,爭議滿多的) 

對焦距離(Nikon G鏡)會影響閃燈出力嗎? 
 
圖十:白紙在中間,TTL-BL模式,手動對焦至無限遠 
 
 

在圖十中,我試著去研究對焦距離對閃燈出力的影響。 

我用TTL-BL模式並手動對焦至無限遠,你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影響,首先,白紙不再清晰了(按:廢話…),因為他掉出景深範圍。這個鏡頭是G鏡,會回報對焦距離參數給機身,機身再跟閃燈說(TTL-BL才會),閃燈就知道主體是無限遠,因此閃燈就會去用較大的出力償試去打到這個「無限遠」的主體。我沒辨法清楚的說出增加距離會增加多少出力,但從色階圖可以很明確的看到代表背景的暗部像素往右移,而代表主體的亮部像素已經整個爆掉了。 

圖十一:白紙在中間,TTL模式,對焦距離無限遠 
 
 

最後這個實驗我將閃燈切回TTL模式,然後對焦距離依然是無限遠,如果你將圖十一和圖八比較,你會發現他們的「亮度」是相同的,這就表示了,TTL不會受到對焦距離的影響,換言之,距離資訊是影響TTL-BL的一個因素,但不會影響TTL。 

結論 
1. 當用TTL模式時,閃燈測光系統會很重視中央的反射光線,這和我之前一再強調的要把主體放中間是一樣的事,因為閃燈測光是「中央重點」式的測光系統,沒得選。雖然說把主體放中間會對閃燈出力有很大的響影,但不代表放邊邊就沒有影響,也是會有,但很小。 

2. 毫無疑問,如果用TTL模式時,如果不減閃燈ev的話,主體非常容易過曝,我個人的經驗發現在室內的婚禮或活動攝影時,閃燈減少1.0 ev會是最適合的(背景暗,TTL會被騙)。 

3. TTL模式下,距離資訊不會有任何的影響。 

4. TTL-BL模式下,會深受距離資訊的影響,我還沒有做一個很完整的研究,所以沒辨法說出一個正確的數據。這就表示說,不管任時候用TTL-BL模式時,請先確定相機到主體的距離,和閃燈到主體的距離是相等的。換句話說,如果閃燈是接在離機線上的話,請不要用TTL-BL,不然就先確定兩者至主體的距離相同。 

5. 當背景暗,主體亮時,TTL-BL減少出力讓主體不要那麼亮,多數情況下這是沒問題的,但在這種主體比背景亮的狀況下,我還是比較建議用TTL就好,然而這點仍然有些爭議,我希望在新的相機或是新版的TTL-BL上能改善這個問題。

8. 內建閃燈怎麼測光?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八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8. 內建閃燈怎麼測光?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這篇是說明使用內建閃燈時是怎麼測光的。


當你機身選擇了矩陣測光時,內建閃燈是會自動切換到TTL-BL模式的!


我試著去瞭解為什麼要這樣做。

首先先回想一下矩陣測光是怎麼運做的?相機會對整個畫面從中央到邊邊做分割加權測光,假設主體很小,就算放在畫面的中央,也不會影響測光結果太多,這個測光模式很適合用在要讓主體後面背景曝光正確的狀況。

這個不就是用TTL-BL模式的基本概念嗎!

接著,閃燈測光系統會比較主體的亮度(由預閃反射回來的光線)和背景的亮度(矩陣測光結果),然後計算出合適的閃燈出力,讓主體和背景的亮度盡量相同。然後快門打開,閃燈擊發,拍好照片。

對於陽春的內建閃燈來說,它想讓事情單純一點,所以當相機是用矩陣測光時,它會強迫閃燈設成TTL-BL,這樣可以避免一些新手攝影師在某些複雜的狀況出錯,但如果是外接閃燈的話,當然就可以讓矩陣測光和TTL同時使用了。

當然,瞭解相機測光的結果對閃燈出力一點影響都沒有這件事是很重要的,因為TTL閃燈測光系統只會對畫面中央的預閃反射光線做測光而不管相機到底做了什麼事。

現在假設你將相機測光模式切換到點測光,並對主體點測光,這時相機只會對這個點做測光,而沒有環境光的資訊了,所以用TTL-BL是很沒意義的。(沒有環境光資訊哪來的平衡背景和主體)。

所以閃燈又會被設回TTL模式啦,因此機身不會再傳給閃燈額外的機身測光資訊(也沒意義)。

在TTL模式中只會用到預閃回傳的資訊去設定出力,讓畫面中央的主體曝光正確,再強調一次,TTL模式要讓主體曝光正確的話,請把主體放在中間,因為閃燈的出力是因為中央到底是什麼而調整出力的。


不管用TTL和TTL-BL來說,閃燈測光的區域都是相同的。但機身會根據不同的測光模式而改變測光區域。


內建閃燈在機身用「中央重點測光」時,也會以TTL-BL的方式去工作,但只有在特定的狀況下會運作正確。第一就是主體雖然在中間,但他很小很小,佔的範圍不大,此時中央重點測光的結果也包含了部份的背景,當這個測光資訊送至閃燈系統時,閃燈會假設這就是目前整個背景的亮度(但其實只是中央重點的測光結果),然後用TTL-BL會根據這個資訊去計算出力。這常常會出錯,因為主體通常不會太小,也就是會佔滿大的範圍而影響到中央重點測光的結果,讓這個測光的結果不光只有背景而已。

總結一下,大部份的情況用內閃配上矩陣測光都不會有太誇張的結果,只有少數的情況可能不是很準,這是因為閃燈已經被強制設為TTL-BL了。事實上,在室閃用TTL-BL模式的內閃可能會比用點測光+TTL閃燈直打要來的好。
矩陣測光通常在戶外會比在室內有更好的效果,因為在室戶環境光多半比主體亮,用TTL-BL可以補足主體不足的亮度,在主體比較背景亮的時候,TTL-BL的效果就不那麼好了,這種情況你就需要用點測光+TTL閃燈了。
(按:有一派不同的說法認為背景暗,主體亮時用TTL-BL也有很好的效果,見此)

最後,買支外閃吧,外閃的優點太多了,不管你的機身測光是什麼模式,外閃要設成手動到TTL/TTL-BL都沒問題。

7. 該怎麼用Nikon創意閃燈系統(Nikon CLS)拍大團體照呢?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七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7. 該怎麼用Nikon創意閃燈系統(Nikon CLS)拍大團體照呢?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只用兩隻SB-800和反射傘拍四十人以上的團體照是個很有挑戰性的事,如果你拍的好的話,想必一定會從中學到很多。在這種場合來說,SB-800的出力其實是很不夠的,所以擺放的位置是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以下是我最近用這樣的設備拍的團體照,用來當做範例:





這張照片離完美還有很大的差距,但尚可接受,他可以很清楚的顯現出用這種一般的外閃拍大團體照時會碰到的一些問題。
我用M模式和閃燈TTL模式,用內閃當主控器(Commander),並加上了SG-3IRSB-800會透過前方的紅外線接面板接收到從內閃透過SG-3IR板中發出的指令,因為內閃除了發出閃光之外也會發出指令,這個SG-3IR可以檔掉多餘的光但不影響指令的發出,因此可以讓內閃的光不要參與到整體的曝光。

在這樣的開放式大空間中,是沒有天花板可以讓你打跳燈的,反射傘中的SB-800記的把接介面朝向內閃,不然是沒辨法控制的。

但你可以會問,環境光應該是夠亮的,而且現場的顏色也有點怪異,這樣適合用閃燈嗎?所以…由圖中可以看出,第一排的人臉和最後一排的人臉,顏色有一點不一樣,因為第一排是由閃燈所打亮,最後一排因為閃燈出力減少的關係,相對吃了比較多現場光。

另外,將第一排到最後一排的人都控制在景深範圍內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們都知道光圈控制景深,縮小光圈可以加大景深,但是相對的,縮小光圈會讓閃燈需要更強的出力去打亮環境,這還關係到閃燈出力夠不夠的問題。

你可能也要讓各排中的人靠的越近越好,由照片中可以看到人和人之間是多親密。

這張照片我用了f/5.6的光圈值,因為這是在閃燈出力和景深範圍中求得一個平衡的值,我用D200調了一些對焦的設定以符合拍攝需求(按:抱歉我沒有D200.有些設定看不懂,有興趣請至原文觀看),我對第二排的人對焦,然後鎖定對焦點後重新構圖,這樣對對焦設定可以讓所有人都在景深範圍內,f/5.6差不多剛剛好,f/8會更好,前提是我要有三支以上的SB-800才可以。

我將兩支SB-800放在反射傘下,並且各放在離我兩邊十步的距離,再將他們升到最高,燈頭向下斜射,這樣可以盡量讓光是從下往下來的,比較不會讓後方的人吃不到光。

向這樣的大團體,讓這兩支閃燈越靠近主體越好,不然後方的人真的會因為距離的關係吃不到光。在這個例子中,我將反射傘放在離相機左右三英呎的地方,並盡可能靠近主體,並且用廣角端拍攝(17mm in APS-C)。

我必需在左右兩邊預留一些空間,以便日後裁切方便,因為如果你把主體填滿畫面的話,只能印出8*12的大小,而不是8*10的標準格式。因為我從來沒有看過便宜的8*12的畫框,但是8*10的畫框在Walmart一個只要6美元而已,所以我會在畫面兩邊留點空間。

我用1/60秒的快門速度去讓背景也可以因為吃到環境光而展現出來。

這邊還有另一個問題,這群人幾乎都穿黑色的衣服,所以閃燈測光系統也會誤判,因為黑色比較不會反光,因此閃燈測光系統會覺得不夠亮而想要加強閃燈出力,這會讓主體的臉都爆掉…所以在這個例子中,我將兩支離閃各減少1.3ev的出力,以解決這個問題。

當我認為閃燈出力和我要的一樣的時候,我用FV-Lock鍵將閃燈出力值鎖定,FV-Lock會將閃燈測光系統所測得的結果(經由預閃)鎖定,如果你要在這個場合中拍不只一場的照片,而你希望曝光值都相同的話,這個步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如何讓所有人都睜開眼睛!我先告訴所有人,當我數到三後,會有幾秒的的閃光, 然後我會再按下提門前再提醒大家一次「把眼睛睜大!」這多半很有效,但我至少會拍三張去挑一張大家的姿勢比較好看的,如果後來真的發現有人的眼睛是閉上的,那我就會進Photoshop去複製一對眼睛貼上去啦XD。

拍攝大團體照額外要注意的事情:
當用SB-800當離閃時,SB-800的對焦輔助燈會關閉,機身對焦用AF-S或AF-C就看現場環境下,對焦的效能有什麼差別而定,然後,我會把機身的對焦輔助燈(白燈那個)給關上,因為這個燈可能會讓有些人變成咪咪眼。

如果環境光很夠的話,我就不會開對焦輔助燈,但如果不夠的話,我經常把SB-800裝回相機上當主燈,然後用AF-S的對焦方式,這樣SB-800的紅色對焦輔助燈就會有作用了。

(原文提到了一些用D200在這種場合對焦的技巧,但我是用D90…有些設定沒有,不太瞭解原文的意思,而且原文有點繁瑣,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以下兩段原文:)

The main thing I am trying to achieve is accurate focus on a specific point somewhere in the middle of the group. I have found that with AF-C mode it is simple to hold down the AF-ON button and move the camera aim around and observe various points within the group pop into focus. Then, when I get the point I want, I release the AF-ON button and the camera stays focused at that spot while I recompose to place the group within the frame where I want it. Then the focus stays fixed on that point for a series of shots. I also watch the green focus lamp in the viewfinder to make sure the camera thinks it is in focus when I think it is.

I could use AF-S mode in Release Priority too, but then to get the focus on exactly the point I want requires pushing and releasing the AF-ON button repeatedly, because in AF-S mode, once it achieves what it thinks is 'focus' it stops trying, and it usually doesn't end up focused on exactly what I want it on. I like the focus to keep 'trying' until it gets to what I want.

另外一個對焦的小技巧就是先用自動對焦,對好後切回手動對焦,這樣也不會因為半按快門而重新對焦,這是我有腳架時最常用的技巧。

最後,我多半會用ISO400,閃燈白平衡來拍這類的照片,但即使有開閃燈,我偶爾也會用日光白平衡,這可以讓照片稍微冷色一點。當我用閃燈時,我從來不會用自定白平衡,除非我有加濾色片,要讓現場光和主體有一致的色調的話,我才會用自定白平衡。

2010年2月14日 星期日

6. TTL閃燈的運作流程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六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6. TTL閃燈的運作流程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先假設一下拍照環境:
正常的亮度的室內,相機A模式,光圈值f/3.5,ISO 400


熱靴上的閃燈

當你將閃燈放在熱靴上拍照時,閃燈會以以下的步驟工作:

1. 閃燈發出預閃
2. 閃燈測光系統會針對畫面中央反射回來的預閃光線做測光,由此資料決定閃燈接來的出力。
3. 再由補償值(包含機身上的閃燈補償、機身曝光補償和外閃上的閃燈補償鍵)來偏移最後的出力。
註:機身曝光補償會影響閃燈出力,這裡有說明過。
4. 快門打開,閃燈擊發。


離機閃燈

在離機閃的狀況下,機身和閃燈的溝通步驟會比較多,以下是運作流程:
1. 主控器(Commander)發出一連串的預閃指令去告訴每一支離閃,讓這些離閃去發出他們的預閃。
2. 每一個群組(Group)會依序發出預閃,假設一個群組中有多支閃燈的話,他們會同時發出預閃。
3. 根據Nikonians Speedlight Forum上的HBB所做的研究,我們知道閃燈測光系統會一次接收一個群組(Group)所反射回來的預閃光線,然後立刻將出力資料回傳給該群組。注意這個系統並沒有我們原先想的那麼聰明,每一個群組的出力是獨立於其他群組,各不相關的,也就是假設多個群組都打在主體的同一點的話,各群組是不會自動協調出力以符合適當的曝光。我相信這就是為什麼每一個獨立的群組會將出力值under一點的原因,因為當多燈同時使用時,主體才不會過曝。
如果你的主控器是內閃的話,閃燈補償也會影響內閃的出力,當然也會傳送到所有的群組中,每一個群組會有相同的閃燈出力。

4. 快門打開。
5. 主控器發出另一個控制訊號告訴所有的群組要擊發了!(用步驟3決定的出力)

注意到一點,如果你的離閃有很多支的話,這些由主控器發出的預閃訊號可能會變的很明顯以致於影響到主體的曝光,因此為了避免主體被這些明顯的光線照到而過曝,檔掉這些由主控器發出的光線就變成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了!(請買SU-800或用FV-Lock)

一般來說,假如你想要看到由主閃發出的預閃訊號,可以按下FV-Lock鍵,這時如果閃燈是架在熱靴上時,所發出的預閃是一瞬間的,然而如果你設了很多組的外閃的話,這個預閃會變的比較長,因為他們需要比較長的溝通。

這些預閃的延遲可能會影響到真正拍攝時的曝光,所以最好用FV-Lock先去鎖定曝光出力,接著再按下快門,因為先用FV-lock的話,在真正拍攝影會減少溝通的時間,讓延遲的預閃訊號不要參與到曝光。

2010年2月13日 星期六

5. 閃燈TTL模式與相機曝光補償關係之研究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五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5. 閃燈TTL模式與相機曝光補償關係之研究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SB-800的使用手冊說,當你用TTL模式時,調整相機上的曝光補償是會影響「整張」照片的亮度的,這代表說相機上的曝光補償會影響閃燈的出力,因此我將做個個實驗來說證明這個說法。

環境設定:
.微光室內
.主體是個騎著馬的白色男孩雕像,距離五相機英呎,置於相機中央視角,確保測光正確
.背景是個離相機0英呎的書櫃
.相機設為矩陣測光
.閃燈TTL mode

註:D200 JPG直出,僅縮圖無後製 (XD)
註2:FEC = 閃燈曝光補償(Flash Expose Compensation)

照片1:Flash OFF, Camera A mode, 1/25th, f/2.8, Camera ev=0
 
 

照片一是在沒開閃燈下,用光圈先決並設為f/2.8,然後相機幫我決定了1/25 sec.的快門速度。
可以觀察到這張照片的曝光大置上很正確,色階從暗部到亮都都有保留到,主體 的臉上有一些陰影,而且亮度和背景差不多。顏色偏黃是因為D200的自動白平衡滿差的,但我也不打算修正。


照片2:Flash On in TTL mode, 閃燈補償0 ev, Camera A mode, 1/60, f/2.8, 相機曝光補償0 ev
 
 

照片2使用了閃燈,因為沒有用慢速同步(Slow)的關係,快門被限制到1/60 sec。由於快門變慢的關係,圖2的背景比圖1暗了一點(快門控制背景),這是可以預期到的,由色階圖可以發現,左方集中了很多暗部像素,這表示可能有遺失的暗部細節。色階圖右方的亮部像素主要是來自被閃燈打亮的主體,這個色階圖也看得出來沒有過曝的像素,但主體看起來有點太亮了,這應該是我的D200配上SB-800的閃燈測光系統所致,總是會有些over了一點點。因此在室內閃燈攝影時,我常常視情況會將閃燈補償調低0.7ev(不在本篇討論範圍內)

另外還可以看到書架的顏色依然是黃色的而且主體是白色的,這是因為書架是由環境光所打來亮,而主體是由閃燈所打亮。


照片三:Flash ON in TTL mode, FEC=0, Camera A mode, 1/100th, f/2.8, Camera ev = -2
在圖三中,我將(機身)曝光補償設成-2ev,你可以看到不管是主體或是背景都變得比較暗(和SB-800說明書上說的一樣),從色階圖可以看到整體的像素分佈往左移了,不論是高光區或是陰影區都一樣。本篇在討論的問題就是相機和閃燈是如何達到這種亮度「整體」左移的結果。

我觀察到一個現象,當我把相機ev設為-2時,快門自動增加到了1/100 sec.,這是背景變暗的主因,但你可能會認為,既然本來是1/60秒,在光圈不變的情況下減少2ev,快門應該要被設為1/240秒才對呀,怎麼會是1/100秒呢?這是因為相機知道環境光真正適合的快門速度是1/25秒!(圖二的例子是因為沒有用慢速度步所以快門被限制在最慢1/60秒),所以現在減少2ev後,應該是從真正適合的快門速度,1/25秒去減2ev,得到1/100秒,多聰明的系統啊>。

請記得改變快門速度並不會影響閃燈對主體的曝光亮(高速同步目前不討論),因為閃燈僅僅在1/1000秒內就閃完了。

你可以發現改變相機的曝光補償確實讓主體變暗了,這就表示這個動作連帶的讓閃燈出力給減少了(因為主體只靠閃燈打亮),由此我們知道在TTL模式下,機身會將曝光補償的資訊傳給閃燈,在按下快門後閃燈會參考這個值來增減出力。

在這邊先下一簡單的個結論:
當你改變機身的曝光補償時,光圈或快門的改變會影響到背景的亮度,而且機身ev的改變會被送到閃燈測光系統,讓閃燈的出力也改變。


照片四:Flash OFF, Camera M mode, 1/25th, f/2.8, Camera ev = 0.
 

為了更加確認相機會將ev的改變告訴閃燈,我先將相機設為M模式,快門1/25秒,光圈值2.8,不開閃燈,拍了圖四當做接下來實驗的對照組。圖四的色階圖和圖一相同,當然啦,他們也應該相同,參數一樣嘛。

照片五:Flash ON in TTL mode, FEC=0, Camera M mode, 1/60th, f/2.8, Camera ev=0
 
這張圖五我把快門增快到了1/60秒,然後開閃燈,這就是第二張圖的參數設定,所以色階圖也會相同,也是當對照組用。

照片六:Flash ON in TTL mode, FEC=0, Camera M mode, 1/60th, f/2.8, Camera ev = -2

好,現在看圖六,M模式,f/2.8,你可以看到和圖五唯一的不同就是機身的曝光補償設成-2ev,其他都相同。
和圖五比較看看,圖六中的主體真的比較暗,由色階圖也可以看的出來右方的高亮度部份(主體)也往左移了一些,但左方的暗部(環境)沒有改變。這證明了機身EV的改變真的會影響閃燈的出力,而在此例中背景亮變沒有改變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將機身設成了M模式,光圈快門都固定住了。在先前的例子中我們是用A模式,所以機身EV的改變也會影響快門速度造成背景亮度的改變。

照片七:Flash OFF, Camera M mode, 1/250th, f/2.8, Camera ev= 0

這張照片我沒有開閃燈,為且把快門設成1/250秒當成對照組,1/250秒的快門差不多就是現場人眼看到的亮度。


照片八:Flash ON in TTL mode, FEC=0, Camera M mode, 1/250th, Camera ev=0
 
 

在圖八中我打開了閃燈,注意到背景還是暗的,但有亮一點點,因為閃燈讓主體曝光正確,但這樣的幾乎無法打亮背景,因為背景離主體有五英呎之遠。(閃燈出力會隨著距離增加而減少)

照片九:Flash ON in TTL mode, FEC=0, Camera M mode, 1/250th, f/2.8, Camera ev = -2
接著,我將機身曝光補償減少了2ev,主體的亮度(由閃燈決定)相較於圖八也明顯的變暗了,但是背景幾乎沒變,因為閃燈也打不到,還是一樣由快門控制背景亮度。這個實驗可以知道你可以知道如何藉由調整閃燈出力來改變主體的亮度而不影響背景。


照片十:Flash On in TTL mode, FEC = -2, Camera M mode, 1/250th, f/2.8, Camera ev = 0

最後在圖十中,我將相機設成M模式,快門1/250秒,光圈值f/2.8,機身曝光補償0ev,但是我將閃燈補償設成了-2ev,從色階圖可以發現,右方的主體區和圖九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暗部當然也一樣)

結論:
這個研究證明了相機的曝光補償值(EV值)的確會送到閃燈的測光系統去影響閃燈出來,和閃燈本身的閃燈補償有一樣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