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十六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和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Nikon–CLS 改變對焦點是否會影響閃燈出力?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最近看到不少來自有經驗的攝影師們的討論,他們認為「改變相機對焦點(區),會影響閃燈測光的依據,進而影響閃燈出力」。
這是錯的!跟據我對Nikon閃燈系統的設計和其與相機整合的瞭解,這是錯的。
閃燈測光系統始終是「全畫面中央加權測光」。然而,我需要一些證明來支持我的論點,所以我做了以下的實驗。
第一,我拿了一塊板子,分成兩個區域,左邊是極白,右邊是極黑,並且將他放在一個很微光的環境中。參數為:f/5.6,1/200秒,ISO 400,一般TTL而非TTL-BL。(以下的圖都是D3 jpg 直出未經修改)
圖一) 在這張圖中,我將對焦點移到白色區域的中間,然後用上述的參數拍攝。由圖中可看出,該區域呈現灰色,那是因為閃燈例用中央重點測光,將整個畫面以18%灰反射計算的結果。
圖二) 在圖二中,我將對焦點從左邊移到右邊,位於黑色區域的中間,一樣再拍一張。注意到了嗎?圖一和圖二的曝光幾乎一模一樣,這說明了,「改變對焦點,並不會影響閃燈的TTL測光。」
在接來下來的例子中,會去探討對焦系統分別在TTL與TTL-BL之下的影響。
圖三) 在這張照片中,閃燈是設定為TTL模式,主體在畫面的左方,我將對焦點移到主體上,並且對主體對焦。你可以發現到,主體有些微的過曝,那是因為主體不在正中央的結果,但這並不在本次的討論範圍內。
圖四) 接著,依然在TTL模式之後,我將對焦對移到畫面右方,對著門上的帽子對焦,從圖中不難發現,畫面中的主體(那個白色的雕像),他的曝光和圖三幾乎一模一樣。
圖五) 接下來,我將閃燈的設定切換成TTL-BL模式,然後把對焦對移回位於畫面左方的主體上拍攝。你們可以發現到,主體不再過曝了!(請跟圖一比),因為TTL-BL會試著平衡主體與相較之下為暗的背景間的亮度。
圖六) 在圖六中,維持TTL-BL,但是我將對焦點移動到右方的帽子上,並且對焦。如何?差異很明顯吧?(和圖五比)
主體過曝了不少,而且背景也更亮了!這就是為什麼有不少攝影師認為,改變對焦點,會響影閃燈出力的原因了!
然而,這樣的改變(圖五->圖六),並不是因為改變對焦點的關係,而真正的原因是,你改變了對焦的距離。
在這張照片中,主體離後面的門,大約有4.5公尺的距離,而在TTL-BL模式下,距離是一個影響出力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較遠的對焦距離,會使得閃燈出力變大。不信嗎?圖七告訴你。
圖七) 一樣將閃燈維持在TTL-BL下,關掉自動對焦,並將對焦點移回左方的主體上,再拍一張,看到了嗎?即使我將對焦點改變了,圖七的曝光和圖六幾乎沒有任何差別!這證明了改變對焦點並不會影響閃燈出力,在TTL-BL下,影響閃燈出力的是隨著對焦點可能改變的對焦距離。
圖八) 我再將對焦點移回帽中上,曝光不會改變(和圖六相同)
圖九) 我把白色雕像移到畫面中間,並把閃燈改回一般TTL模式,拍完後可以發現,雕像的曝光是很正確的,這也說明了,即使TTL-BL在處理背景較主體暗的情況上是很進步的,但是對於主體位於正中央,並佔了畫面20%的狀況下,會比TTL-BL要來的好的。
結論:
以上的實驗證明了,不論TTL或是TTL-BL,改變對焦點完全不會影響閃燈出力。在TTL-BL模式上,影響閃燈出力的因為不是對焦點的改變,而是Nikon的D鏡,回傳了距離資訊給閃燈,而產生了不同的出力。
SB910 出來~好像改變了遊戲規則。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