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棚拍] 木偶人-赨蛇


日期:2012/12/1
地點:琴佳諾攝影棚
器材:Nikon D700 / Nikkor 24-70mm F2.8(借來玩的) / Nikkor 24-120mm F4
後製:Adobe Lightroom / Photoshop
Model:赨蛇
彩妝: 依靜
 
「木偶,終究還是木偶,是無法真正成為人的啊!」
想嘗試用誇張的液化效果,使臉部的五觀看起來更像假人。對不起model了<(_ _)>,動了你的眼睛。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棚拍] 星野優


日期:2012/11/25
地點:琴佳諾攝影棚
器材:Nikon D700 / Nikkor 24-120mm F4 / Sigma 85mm F1.4
後製:Capture NX 2.3
心得:有專業棚燈真的完全不一樣。
本次由專業的史哥帶我們嘗試棚拍,Model 請到星野優(小優)。
設定了兩種場景:
第一種是偏向網拍型的,走甜美可愛風格,屬較明亮的日系風格。
第二種是偏向較有個性的強烈風格。





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快速白平衡數值參考

鎢絲燈(偏黃)用2500~3500K左右 陰天拍人(偏黃)使用 4550~4760K 晴天早晨陰影區(偏籃)用5560~6670K 日出與黃昏(偏藍)用 6250~7290K

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國際志工] 看見最真實的柬埔寨 - 來點不一樣的旅行吧


機身:D700 (90%), GRD3 (10%)
鏡頭:Nikkor 50mm f/1.8D (60%), Nikkor 24-120mm f/4 (40%)

想到柬埔寨,除了吳哥窟貧富差距以外,你還會想到什麼?
一個甚至在我腦海中沒有留下什麼深刻印象的國家。
在2012年的八月底,我竟然踏上這塊土地,帶走一段不曾有過的震撼



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

[Ubuntu] 編輯fstab,讓開機自動mount NAS

# vi /etc/fstab

加上這一行
//[server_ip]/[folder] /mnt/nfs cifs credentials=/etc/samba/credentials 0 0

#vi /etc/samba/credentials
username=nfs_username
password=nfs_password

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

[Ubuntu] 如何讓不同虛擬桌面,有不同的桌布

http://askubuntu.com/questions/75998/is-it-possible-to-have-a-different-background-for-each-workspace

1. 在 Advanced setting中,disable "Have  File Mnager handle the desktop"
2. 裝 compizconfig-settings-manager and compiz-plugins-extra
3. 在gconf-editor中,取消勾選“apps/nautilus/appearances/"  "show_dekstop” 
4. 在CCSM中,enable "Wallpaper",並在裡面設置不同的桌布

ubuntu 預設桌布路徑 /usr/share/backgrounds/

2012年7月6日 星期五

[Ubuntu] 如何改iBus下,無蝦米的預設選字結果

參考資料
http://sreal.pixnet.net/blog/post/31827824-%5Bubuntu%5D-%E5%AE%89%E8%A3%9D%E5%98%B8%E8%9D%A6%E7%B1%B3(ibus)

1. 先到這下載包好的輸入法
https://github.com/vicamo/ibus-table-boshiamy/downloads

2. 把語言面版叫出來
(參考上述網址)

3. 發現預設是用簡體結果,在語言面版上點選成繁體為優先

4. 發現繁簡併存,且還是以簡體為優先

5. 砍掉 ~/.ibus

6. 更改預設選字
例如,本來預設 iwn 是'汞',而不是'這',和windows版不同,這時可下載raw table,改好後重新打包成 ibus 的 db 檔。
(可在https://github.com/vicamo/ibus-table-boshiamy/ 下載,或是 wget https://raw.github.com/vicamo/ibus-table-boshiamy/master/tables/boshiamy.txt )

#ibus-table-createdb -s boshiamy.txt -n boshiamy.db
#sudo cp boshiamy.db /usr/share/ibus-table/tables/

7. restart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綠島 - 夏日的序曲


對於住在台北的人來說,整個上半年要等到艷陽天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尤其是四、五月的梅雨季節,不用說藍天白雲了,連個晴天都有點奢求啊。

這次利用到綠島探監的機會,自己一個人跑到綠島來玩。(其實是糾團失敗…)

在歷經五個小時的車程後,終於到了台東,一路上其實天氣並不好,陰陰的,雲也很多。
一度還擔心會不會碰到下雨,畢竟颱風才剛走…後來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近入正題吧!綠島!夏日的序曲!

攜帶裝備:
Nikon D700
Nikkor AF-S 24-120mm F4 VR
Nikon FE2 + Fuji X-Tra 400
Voigtlander 40mm F2
照片多為RAW直接轉JPG,部份有微調裁切。

↓ 千里迢迢,拉了六個小時的車,終於來到台東富岡碼頭!準備搭船。



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東京自由行-築地/台場篇


這篇會以介紹築地/台場為 主,另外還有 新宿、原宿、表參道和六本木 東京晴空塔/淺草/秋葉原/上野

築地
來到日本,怎麼可以不吃海鮮,吃海鮮,怎麼可以不到築地?到築地,也別選了,選 大和壽司 或 壽司大就對了”。
築地市場是生魚片的勝地,又有「東京的胃」的稱號。
其實築地並不是一個「觀光區」,而是一個世界最大的漁類批發市場之一,而在市場旁邊,有「魚的橫丁」,都是從這個市場批來的漁獲而直接處理的,新鮮程度不在話下!
4

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

東京自由行-東京晴空塔/淺草/秋葉原/上野篇


續上 東京自由行-羽田機場/新宿/原宿/六本木篇 後,這篇會以以下四個地點為主,都在東京的右上方一帶,可以排個一整天或一天半的行程玩這四個地方。
東京新地標 - 晴空塔(天空樹) (押上站)
東京內歷史最悠久的寺廟 - 淺草寺
3C和動漫的天堂 - 秋葉原
東京的下町區 - 上野
另外還有 新宿、原宿、表參道六本木 篇 和 築地/台場

2

東京自由行-羽田機場/新宿/原宿/六本木篇

今年5/10出差去日本東京待上十天,因為跨了兩個六日,大約有三個整天可以自己在東京街頭閒晃,因此把握了這個難得的機會,在出發前列了一些口袋名單,趁假日的空檔就自己去當街頭攝影的觀光客。
四處探險和尋找美食,假裝自己是一個三歲小孩,對任何事物都倍感新鮮,並且貪婪地按著快門,不想放掉任何一個有趣的畫面。
器材:
Nikon D700
Nikkor AF-S 24-120mm f/4G VR
Nikkor AF-S 35mm f/1.4G
Sigma 85mm f/1.4

這篇會以介紹新宿、原宿、表參道六本木為 主,另外還有 東京晴空塔/淺草/秋葉原/上野 篇 和 築地/台場

1

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閃燈教學] 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目錄

自從2010年初開始在網路上搜尋閃燈的教學文章時,意外發現了由 Russel MacDonald 所寫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一系列共19篇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

對身為Nikon家的我在理解N家閃燈設計上有非常大的幫助,稍微看了一下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將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在寫信徵得原作者的同意後,同意將該翻譯文章放在我的 blog 上供大家參考,也歡迎轉載,唯請保留出處連結。

身為 Nikon 的 user 千萬別忽略了 Nikon 本身強大的優勢! 因為共有19篇,就不浪費版面一篇一篇貼了。若有翻譯不通順與翻錯之處,還請指正(有時候是很恍神的時候打的…)

雖然中途很懶,花了兩年才全部翻完,但能把一件事從頭到尾做完是很有成就感的 : )

 

1. Nikon閃燈-一個獨立的測光系統
2. Nikon TTL 閃燈測光系統
3. Nikon TTL-BL 模式
4. FV-Lock到底該怎麼用?
5. 閃燈TTL模式與相機曝光補償關係之研究
6. TTL閃燈的運作流程
7. 該怎麼用Nikon創意閃燈系統(Nikon CLS)拍大團體照呢?
8. 內建閃燈怎麼測光?
9. Nikon TTL和TTL-BL和主體的位置,距離有什麼關聯
10. Nikon 自動FP高速同步模式
11. 其他推薦的閃燈教學Blog
12. Nikon 閃燈小撇步
13. Nikon SB800 的 A與AA 模式
14. 閃燈支架與柔光罩二三事
15.什麼時候全出力並不會全出力?
16. [Nikon CLS] 改變對焦點是否會影響閃燈出力?
17. 為何在室內使用閃燈攝影時,總是要把相機調整手動模式?
18. 不同環境亮度下的閃燈設定全攻略
19. 三種不同柔光罩的差異介紹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19. 三種不同柔光罩的差異介紹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十八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19. 三種不同柔光罩的差異介紹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常常有人問我說:「我試過好多不同的柔光罩,但是好像看不出差異,為什麼會這樣?」。
其最跟本的原因是要在適當的場合,出動適當的柔光罩,才會看的出差異。
首先,要先瞭解到底為什麼需要用到柔光罩?不用柔光罩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問題就在對於沒有使用柔光罩的閃燈,發出的光都是「點光源」。這代表了由被攝體的角度來看,「光」都是來自「同一個」方向,所以光質會很生硬。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是要把你的光變的「軟」一點,使光來自「不同的方向」。不同方向的光可以讓主體產生較少的影子,使的五官更為自然。
在瞭解問題與其原因後,接下來就是該如何讓你的閃燈來自不同的方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使用柔光罩,越大的柔光燈,光的路徑(path)就越多,光質就會越柔和。

基本常識:
首先你要知道,當你身處室內,而且天花板是白色的,牆也是白的時,如果能將光線從四面八方反射回來,那你的光線可以變的極度柔和,因為可以使用白牆和白天的天花板當做反射的媒介來做跳燈的技巧。
所以,任何形式的柔光罩,在這樣的場合表現都非常不錯,即使是使用SB-800附的那個小小的柔光罩,將燈頭朝上打,依然有很好的效果。

然而,你能做的不只有這樣而已!
除了讓光線更柔和外,你還會希望從主體正面再來一點點光線,形成「眼神光」(catchlights)的效果,或是再讓臉上的陰影減少一些。但問題在於,如果這個從正面來的光線,是一個「點」光源的話,光質會較為生硬,反而破壞了你用跳燈所產生的柔光效果。
所以啦,最終的主體的成像質感取決於如何在「反射的柔光」與「直打過來的眼神光」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現在就讓我來看看這些不同的柔光效果吧!

如果你只用內建擴散片,而沒有搭配任何一種柔光手法的話,直打光源的大小就是這片擴散片的大小,如果擴散片很小的話,那光質理所當然就會很硬,這常常發生在SB-800的內建擴散片上,這個內建的擴散片所形成的光質是很硬且光靠它的柔光效果有限。
記住!只有從周圍反射回來的光線才是柔和的,在這種設備下,你能做的只有試著使用跳燈/燈頭方向的調整,與調整擴散片伸出的長度來取得最佳效果。
images


下列這種柔光裝置(Demb flash diffuser pro)有較大的擴散片,柔光效果比SB-800的內建擴散片要來的好,你可以從面積大小的比較就知道柔光效果的強弱了。下圖的擴散片,面績大約是SB-800的3.6倍(9平方英吋 v.s 2.5平方英吋),他的柔光較果較好的原因,除了擴散片面積較大外,他還額外提供了一個「前置」的柔光裝置,可以使的從擴散片反射出來的光,再經過一次分散,就像倒過來的漏斗一樣,由點光源轉換成面光源。
這片前置的柔光裝置「本身」是沒有什麼柔光效果的,因為他的面積其實和燈頭差不多大。然而,當你在室內的時候,這些被該裝置「分散」出去的光,可能會再經由牆壁或天花板再反射到主體上,不過大多數會反射到主體的邊緣,而不會讓正面的光線變柔太多。這組柔光裝置相當好用,在懂的如何使用後,很容易創造出很棒的效果。
Demb Flash


小型柔光箱(Mini Softbox)只有柔化直打的光線,他沒有反射的效果,但是這類的柔光箱,面積大多在15英吋左右,和前述的擴散片比起來又大小不少,因此,對於直打的光線,小型柔光箱可以提供更好的柔光效果。
minisb__36939_zoom


接下來介紹碗公型柔光罩(Light Sphere)與他上方的小蓋子(inverted dome),當使用此款柔光罩,並且將燈頭朝上時,他可以將光線分散到四面八方,然後再從所有的牆和天花板反射下來,就像SB-800的小型肥皂盒的加強版。他可以將光線打滿整間房間,有效範圍大約是500平方英尺,沒有一個擴散片的大小可以和它相比,這個碗公型柔光罩可以得到非常、非常柔和的光線,就好像在陰天的戶外一樣,整個天空就像是你的柔光罩的大小一樣,在室內跳燈相當強大。(看來作者相當推崇這一款啊)
碗公型柔光罩勝過小型肥皂盒原因在於它的有效截面尺寸大約是12平方英吋,所以光質會比小型肥皂來的柔,但是注意一點,如果是直打的話,上述的小型柔光箱的效果會比碗公型柔光罩來的好。其直打的柔光效果和Demb flash diffuser pro差不多而已。
發揮出碗公型柔光罩的真正威力之處在於有著許多牆面可以反射的空間,你可以將碗公型柔光罩上方的小蓋子(inverted dome)移掉,以達到最好的效果,不僅可以向四面八方跳燈,而且光線還非常的柔和,當然,你可以將碗公型柔光罩往後打以減低直打光線的硬度,且室內依然充滿柔和的反射光,這就是為什麼碗公型柔光罩這麼好用。
↓.碗公型柔光罩 (Light Sphere)
GALSC3C
↓inverted dome
invdom_catalog_images

最後,有一點要注意一下,當你離主體越來越遠,這意味著你的光源面積越來越小,這會使的直打的光線越來越硬,當你離主體超過5公尺時,沒有任何一款柔光罩可以在直打的情況下提供柔光效果了!你只能依靠反射光來將光變柔。
如果你在室外,且離主體在五公尺以內,而且沒有東西可以讓你反射時,這時就是小型柔光罩上場的時候了,效果會比本篇介紹的其他效果來的好。

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不同的人,同樣的悠閒時光


D700 +Sigma 85mm f/1.4
某日下午,難得老天給了台北一個陽光的好天氣,臨時起意帶著新新朋友Sigma 85mm f/1.4,一機一鏡到淡水閒晃,漸漸到了日落的時間,天氣轉涼,天空中的顏色也開始出現變化。
手上拿著相機,透過觀景窗,按著快門,在淡水度過。
↓1
DSC_5109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淡水放輕鬆 + 夜拍天元宮


DSC_4933
自從上次228去墾丁玩之後,已經有一陣子沒拍照了,原因之一就是該死的天氣,假日不是大陰天就是下大雨。
趁著今天陽光稍稍露臉,風也涼涼的,就跟花花跑到淡水喝下午茶放空一下。
我們到了之前來過的「安克黑咖啡」,是一家氣氛相當不錯的下午茶,值得推薦!
在花花專心做韓國自由行的功課的空檔,我望著窗外看著人來人往的淡水街頭,於是決定抓起相機拍照去,今天出動的相機是Nikon D700 + 35mm f/1.4G。


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筆記]人像佈燈基本技巧


人像佈燈基本技巧

1. 林布蘭光 (Rembrandt light)
2. 蝴蝶光 (butterfly light)
3. 邊光 (angle light)

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

[教學] 超簡易DIY!自製小棚燈也能拍出高質感模型/小物

相信如果有喜歡收集模型或是公仔等小物的人,都希望把他們拍的帥帥或是美美的給大家看吧?

但是,一般人在家裡應該不會有專門拍東西的小棚,更不會有大型柔光罩或是反射傘之類的道具吧?更不用說專業的攝影台或是棚燈了,這價位高攀不起啊!


那如果想在家把一些手邊的玩具或是模型等小物拍的有質感,該怎麼做呢?只靠一台相機跟一個外接閃光燈有辨法做到嗎?

本篇教您如何「懶人DIY」,用一張描圖紙珍珠板弄出一個大型柔光罩,並以外閃當做主光源,梳妝鏡當做反光板,也可以拍出高質感的小物喔!

p.s 本人非常的懶,要是太麻煩的DIY,我也會放棄。

架設方法如下:
未命名-1


環境準備:
1. 描圖紙一大張
2. 珍珠板一片 (買大片的回來裁,一面黑一面白的)
3. 鏡子一個 (有底座佳)
4. 黑布(黑衣服也可以,黑色吸光,不會反光,可以選粗一點的,拍起來滿比較有質感)
5. 相機一台 (要可以離機控制閃光燈的)
6. 外接閃光燈一個 (只要能M出力就可以了),最後把他放到描圖紙後,燈頭離紙面要有一段距離。或是燈頭朝描圖紙反向打也可,會更柔。



就這樣,相當簡易吧?

好,環境架好後,建議把家裡的燈都關掉,留一盞小燈"稍稍"照著你的主體,此舉是讓你的相機能正確對焦。

接著設定相機的參數,首先,切到 M 模式,注意,這邊不要用 M 以外的模式喔,因為我們是要「完全」吃閃燈的光,所以不要讓環境光影響了測光的結果,不然拍出來可是會慘不忍賭。

快門: 1/125 or 1/250,依相機的快門同步速度而定,如果您沒有把家裡的燈關掉的話,請盡量設成同步的上限,以避免吃到環境光。
光圈: f/8 or f/11 因為距離近,不希望景深過淺,所以在閃燈夠力的情況下,把光圈縮小一些求得更深的景深與更多的細節
ISO: 200
閃燈出力: 1/4 ~ 1/16 依拍攝結果而微調。
鏡頭選擇:以135片幅等效 50~85mm 為佳,一來是這個焦段變型控制比較好,二來是模型都滿小的,用中長焦較好構圖,不會拍到雜物。
白平衡: 自動即可,因為描圖紙久了會泛黃,反而不能以棚燈的標準色溫去設定,拍RAW檔再調會比較簡單。

再來,有觸發器的話請用觸發器來遙控外閃,或是看說明書,確認自己的相機有辨法用「內閃」遙控外閃,記得稍微檔一下內閃的光,以免參與曝光。
(註:雖然 Nikon 相機的內閃可設為 -- ,代表不參與曝光,但實測結果仍會有些許影響。)

一切就續後,就可以開始拍啦!

這樣子的設定,拍出來的成果長得什麼樣子呢?


.
..
...
....
.....

以下都是在這個環境中拍的,除了效果滿令人滿意外外,最重要的是 DIY 無價!

DSC_3109

DSC_3122

DSC_3124

DSC_3129


## 以下是之前拍的, 都沒有加鏡子(反光板),可以比較一下差異 ##

DSC_6534

DSC_9453

DSC_9601

DSC_9581

DSC_9037

Lacus Clyne

DSC_9064

DSC_9056


祝大家都能以最便宜的預算,拍出喜歡的照片!

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Nikon 通往全幅之路,心情分享 (D40, D90, D700)

還記得在2009年7月寫過一篇心得文,(請見「攝影器材們」),裡面記錄了當時使用的Nikon D90系統,兩年過去,這套系統已經成為歷史…原因就是這篇「全幅的夢想 - D700 進駐!」。
自從2007年聖誕節前後開始,不知不覺踏入DSLR已經四年,橫跨我人生中三個時期--學生—>當兵—>工作,剛好也是 Nikon 三種等級的機身,D40 —> D90 —> D700,也應證了一句話--「當一腳踏進這個世界,敗家之路將沒有終點」
男人防潮箱中的鏡頭就像女人衣櫃裡的衣服一樣,永遠少一件。
IMG_5857
↑. 當年的鏡頭群們。每一台相機,每一顆鏡頭,都有一段屬於我和他它故事,不論時間長短,都是獨一無二的過程,雖然其中不乏短暫的過客,但他們仍為我留下永恆的回憶。

2011年12月底已經出清掉所有的DX鏡頭,目前手上的器材都是新買進的(全部二手),算是一個世代的交替,就來記錄一下這些過客們與新朋友們吧!
IMG_5847
↑ D90,D700,紅內褲值星交接

這是至今為止的器材演進圖,純粹是讓自己瞭解到用過的器材與時間。D40 + 18-55mm kit 帶我入門,D90+ Tamron 17-50mm f/2.8 陪我渡過大半時光,去年十月,改由D700接手。
LENS_roadmap
↑ 器材演進圖

攝影器材2012年版,今年就靠你們了!
攝影器材們 2012年版
↑ 2012,全新的陣容。

既然標題是器材之路,理所當然要回顧一下這些仍在我手上、或是已經轉手他人的器材們。

D40 + 18-55mm f/3.5-5.6 ED II  ( 2007/12 – 2008/7 )
這個組合在當時替 Nikon 打下了一片入門機的江山,而我也是這個江山的其中一小角,當時礙於預算的關係決定購入二手,以12,000買了還在億華保固內的KIT組,從此踏入了DSLR之路。(我到現在還是很好奇為什麼我的二代KIT鏡上面沒有銀圈?)
這個組合帶給我不少拍照的樂趣,朋友趣會、出遊、山上下海、夜景,街拍,對當時的我而已,就好像初窺一個嶄新的世界,開始注意身旁邊的小細節,任何主題都是有趣的。
D40 (2)
↑  經濟實惠的組合 – Nikon D40 Kit
DSC_0931
↑ 寫論文 / 實驗室
DSC_2760
↑ 向日葵 / 飛牛牧場周圍
DSC_2519
↑ 天使 / 家裡一角
DSC_1675_001
↑ 無題 / 文化大學
DSC_5916
↑ 高速快門 (D40 + SB400)

Sigma 30mm f/1.4  (2008/2 – 2009/7)
不久之後,開始瞭解到光圈大小有多麼重要,克制不住敗家的慾望,在2008年二月跑到億華買了這顆APS-C大光圈唯一解,Sigma 30mm f/1.4。我還記得那是一個下大雨的晚上,是除夕的前一天,因為這天不買,就得等到過年後了。
銳利的畫質,星芒與和迷人的散景,至今還能記得第一次使用時的那份感動,想當初要花那麼多錢買一顆鏡頭還真有點花不下手。
12,000一手購入。
nEO_IMG_DSC_5653
↑  Sigma 30mm f/1.4
淡水夜景
↑ 渡船碼頭 / 淡水
DSC_1337
↑ 龍山寺
DSC_1190
↑ 悟天克斯 / 宿舍
DSC_1528
↑ 邀月/貓空
DSC_0580
↑ 龍山寺

Nikon 18-70mm f/3.5-4.5 (2008/4 – 2009/2)
漸漸地,開始重視到鏡頭的「帥氣度」,當然,價格還是很重要的因素,當時在Sigma 17-70mm f/2.8-4 和這顆鏡頭間拔河,最後,在原廠情節下以二手4,500買入這顆號稱N家最有誠意的Kit鏡,金屬屁屁、對焦尺表、3片ED、超快速的對焦速度,蓮花型遮光罩,價格含3片濾鏡(UV, CPL, ND8)公司貨金盒包裝,爆表的CP值已經沒什麼好嫌了。
DSC_6053
↑ 新莊棒球場,La New vs 統一
DSC_7762
↑ 國父紀念館
DSC_8620-
↑ 忘了哪裡的貓
DSC_8881
↑ 三芝/淺水灣
DSC_8891
↑ 三芝/淺水灣
DSC_0727
↑ 不知名處/金山
DSC_8889
↑ 淡水/某家咖啡廳的外圍
DSC_6178
↑ 國父紀念館
DSC_7560
↑ 人潮/台北車站
DSC_0997
↑ 101夜景/象山

Nikno D90  (2008/10-2011/10)
Tamron 17-50mm f/2.8 (2009/2 – 2011/10)
當兵前,決定把D40kit 組賣出,專心等D80下一代。
而當時陪伴我跑3千公尺的動力就是讓腦中想著「我要買D80下一代…我要買D80下一代」,新訓結束後,果然看到N家發表了戰神 Nikon D90,打著當時APS-C最佳高ISO純淨度和史上第一台可錄影DSLR的頭銜,雖然還在受訓,還是決定先買先享受了,反正當兵也是週休,於是就在開賣不久後,拿著小朋友們到億華把他抱回家了,從此D90成為我生活中的拍照主力,在接下來的1096個日子,按下了23971張快門數。D90的好用,不愧是戰神,一直成為銷售榜名列前矛的常客。
隔年二月(2009/2),出掉 N18-70mm ,買入 Tamron 17-50mm f/2.8 (A16 N II),這個組合陪了我走過最久的時間(近三年),這段時間大部份的照片都是出自這個組合,雖然對焦速度不快,鏡頭不夠帥氣,但是靠著清淡的發色、常用的焦段與實用級的大光圈,仍然是我防潮箱中的主力戰將。
D90: 32,500 一手購入(水)
A16 II: 12,000 一手購入 (水)
Nikon D90
↑ Nikon D90
Tamron 17-50mm f2.8
↑ Tamron 17-50mm f/2.8 II
DSC_3174
↑ 斯馬庫 斯
DSC_2757
↑. 四四南村 (這張照片讓我得到了一天么兩假,有登在陸軍的忠誠報上喔!)

DSC_28791-1 
↑ 101夜景 / 象山
DSC_5625
↑ 大稻埕夜景
DSC_6543
↑ 我家一角
DSC_7990
↑ 101倒景 / 國父紀念館
DSC_7998
↑ 101 / 國父紀念館
DSC_9207
↑ 剝皮寮 / 萬華
DSC_9245
↑ 剝皮寮 / 萬華
DSC_9263
↑ 剝皮寮 / 萬華
DSC_9272
↑ 剝皮寮 / 萬華
DSC_9324
↑ 野花 /  不知名處
DSC_99253
↑ 野花 / 不知名處

DSC_2509
↑ 天元宮 / 淡水
DSC_4312
↑ 婚禮攝影
DSC_4841
↑ 婚禮攝影
DSC_4963
↑ 婚禮攝影
_DSC_5962
↑ 不知名葉子 / 不知名處
DSC_6083
↑ 法鬥Miruku / 板橋體育場
DSC_6315
↑ 外拍/西門町
DSC_6618
↑ 民國100年 / 我家頂樓
 DSC_7659
↑ 登別 / 北海道
DSC_8300
↑ 札幌 / 北海道
DSC_7965
↑ 明治館 / 北海道
DSC_8030 
↑ 百年女子修道院 / 北海道
DSC_8757
↑ 野花 / 武陵農場
DSC_0775
↑ 海洋音樂際 / 福隆
DSC_1778
↑ 舊鐵道博物館 / 台東
DSC_1594
↑. 熱氣球嘉年華 /台東
DSC_2246-2
↑ 總督溫泉會館 / 金山
DSC_0167
↑ 野花 / 心之芳庭
DSC_6125
↑ 逗狗 / 板橋體育場
DSC_0136
↑ GRD3 / 台中 Forro cafe

Nikon 50mm f/1.8D (2009/2 - 至今)
揮別 D40後,既然換了有機身馬達的 D90,怎麼不能體驗一下 Nikon 的禮物—Nikkor 50mm f/1.8D 呢? (二手價2800)
其實光圈全開下並非可用光圈,但稍縮光圈後真的非常銳利,發色偏冷調,散景並不討喜。在 D90 上等效 75mm 的視角並不實用 ,只有偶爾心血來潮會帶他出門晃晃,實際使用的次數非常少。
不過這真的是一顆「棄之可惜」的鏡頭,所以在換了D700後,依然讓他留在我身邊,總有一天會瞭解到 50mm 之美的。

Nikkor AF 50mm f1.8D
Nikon 50mm f/1.8D
DSC_2884-1
↑ 你的傘呢?/ 台北捷運市政府站
DSC_2890-1
↑ 無題 / 台北捷運市政府站
DSC_2906 (2)
↑ 帥老外 / 台北捷運市政府站
DSC_2270
↑ Nikon FE2 / 我家
DSC_9770
↑ 親情之路 / 台北花博河濱公園園區
饒河夜市
↑ 饒河夜市
DSC_0334
↑ 無題 / 台北捷運市政府週邊
DSC_2701
↑ 蓮花 / 中央大學


Nikon 55-200mm f/4.5-5.6 VR (2009/6 – 2009/12)  (6300 一手購入)
退伍後,開始把心思移到長焦身上,深深被以長焦的壓縮感迷住,礙於預算,小黑系列是不考慮的,某天忽然鬼迷心竅跑去買了一隻全新的55-200mm vr 水貨來嘗鮮,用沒幾次後漸漸受不了他的塑膠質感以及實在不快的對焦速度,於是半年內就將他賣給被我推入坑的朋友了。不過平心而論,這隻平價的長焦鏡,畫質其實很稅利,只能說 Nikon 真的對入門玩家很照顧。

Nikon AF-S 55-200mm vr
↑ Nikon 55-200mm f4-5.6G
æ¾é¼
↑ 松鼠 / 國父紀念館
我家之巔
↑ 世界末日 / 我家頂樓
我家之巔
↑ 車軌 / 我家頂樓
我家之巔
↑ 101 / 我家頂樓
我家之巔
↑ 失焦/ 我家頂樓

Nikon 70-300mm f/4.5-5.6 VR (2009/12 – 2011/10)
賣掉 55-200mm VR 就是為了他,在看完 Mobile01 後的大樓文 - C/P值絕高好鏡- Nikon 70-300mm VR 後,決定買下這顆當時防潮箱最貴的鏡頭,(二手價 14500,億華保內),不過真的是非常滿意!
濃郁的發色,4級防手震,光圈全開就有銳利的畫質,帥氣的外表和當做送的200-300焦段,輕易營造出壓縮感的淺景深,若不是因為後來真的很少用,留著也浪費,這顆鏡頭我真的滿愛的。
長焦開啟了我另外一個視野,打打路人,明星,小鳥,花草樹木都滿好用的。
DSC_8157
↑ Nikon 70-300mm f/4.5-5.6
DSC_9910
↑ cosplay / 台大
陳綺貞@高雄太陽演唱會
↑ 陳綺貞 / 高雄小巨蛋
王怡仁
↑ 王怡仁 / 紐約紐約
郭采潔 簽唱會
↑ 郭采潔 / 西門町
陳綺貞 台北簽唱會
↑ 陳綺貞 / 四四南村(信義公民會館)
DSC_5802
↑ Joanna / 華山藝文特區
張鈞甯
↑ 張鈞甯 / 紐約紐約週邊
DSC_8338
↑ 卓文萱 / 台北車站
假日不出門之頂樓有好view 
↑ 夕陽 / 我家頂樓
很滿的滿月
↑ 滿月 / 我家頂樓
大卷尾
↑ 大卷尾 / 國父紀念館
初一隨拍
↑ 人潮 / 信義華納威秀週邊
初一隨拍
↑ 人潮 / 信義華納威秀週邊
DSC_4014
↑ 金針花 / 花蓮六十石山
DSC_0058
↑ 新光三越日落 / 象山

Tokina 11-16mm f/2.8 (2010/2 – 2011/10)
補齊焦段是一件很迷人的事,那代表著已經沒有什麼主題不能拍了,其實我已經忘了為何會開始尋找一顆超廣角鏡,只知道,在看了Ken Rockwell的比較文後,他指出 T116 是 APSC裡面最銳利的鏡頭,甚至勝過原廠的 N12-24,最後在各方競爭中,我選擇了T116成為我補足焦段的最後一員。
不得不稱讚 Tokina 的做工,沉甸甸的很扎實,手感也非常好,相較之下,A16就顯得很像玩具了。
實拍方面,畫質非常好,超銳利的畫質和星芒很吸引人,但是要熟練地駕馭這顆鏡頭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水平稍微偏一點,整個畫面就很歪,或是左右沒有對秤,成果也會很怪。
超廣角營造的張力在拍大景非常好用,2010年3月去北海道旅行時,T116出勤的次數意外的多。但焦段太短有時候的確滿不方便的。
(二手14,000購入)
Tokina 11-16mm F2.8
↑ Tokina 11-16mm f/2.8
行人請走穿越道線
↑ 請走行人穿越道線 / 台北市政府捷運站週邊
好多車
↑ 塞車 / 信義天橋
DSC_8999
↑ 盛開的櫻花 / 武陵農場
北海岸 夕陽
↑ 晚霞 / 北海岸石門廣場
市政府捷運站
↑ 台北市政府捷運站內
DSC_2564
↑ 往嘉明湖的路上
松山 彩虹橋
↑ 彩虹橋 / 松山
Bellavita
↑ 貴婦百貨 Bellavita / 信義商區
DSC_8219
↑ 洞爺湖 / 北海 道
DSC_7992
↑ 函館夜景 / 北海道
DSC_7790
↑ 尼克斯海洋公園 / 北海道
DSC_8489
↑ 小遵運河 / 北海道


Nikon 35mm f/1.8G (2009/7 – 2011/12) 
退伍前不久,Nikon 發表了這顆DX專用的鏡頭,因著 Sigma 30mm f/1.4 對我而言一直是兩面刃,優點我很愛,缺點也讓我很頭痛, 例如 點狀光圓在邊角會成為難看的三角型散景,不夠近的對焦距離,仍然有點大顆,讓我決定出掉s30,改投 原廠的懷抱。
老實說,一開始用的很不習慣,因為拍不出當時用 s30 的立體感。而且多了 5mm(等效45mm vs 52.5mm),個人覺得真的有差,視角變的比較窄,透視感較不強烈,以至於有一段時間這顆鏡頭的出勤率超低,一直到後來買了D700後,才解放了了 35mm f/1.8 DX ,這也是讓我愛上 35mm 這個焦段的原因! (很怪吧..上了全幅機卻說解放 DX 鏡,但個人感覺的確是如此)。
這顆鏡頭也是 Nikon 給大家的禮物之一,f/1.8即是可用光圈,散景還算柔美,小小輕輕的,易於攜帶,對焦距離夠近,拍食物也能勝任。更重要的是!雖然他是DX鏡,不過裝在D700上可是有一種暗角的風格,稍稍後製一下邊角失光,在全幅機上也能解放 35mm 這個焦段!難怪在二手區上面相當熱賣。 (二手6,500,公司貨保內購入),以下照片有特別註明的話就是用 D700 FX 模式拍的,其他都是用 D90 拍的。
D700 初登版-貓空深坑一日行 (使用Nikon 35mm F1.8G)
[街拍] 信義區街拍 (D700, 35mm f/1.8, 24-120mm f/4)
有興趣的可以到我的blog看一下 35mm DX 鏡接在 FF機的表現。
DSC_2661
↑ Nikon 35mm f/1.8G
DSC_0375
↑ 從美國回來的表妹 / 龍山寺
晚上吃熱炒之-罵份買相機
↑ 被推坑買相機的同學 / 熱炒店
DSC_0579
↑ 無題 / 西門町
Afternoon Tea
↑ Afternoon Tea
Afternoon Tea
↑ Afternoon Tea
DSC_0562
↑ Relax / 曼咖啡 (D700)
DSC_0310
↑ 互不相見 / 台北捷運市政府站週邊 (D700)
DSC_0453
↑ 路人 / 台北捷運市政府站週邊 (D700)
DSC_0461
↑ 過客 / 台北捷運市政府站週邊 (D700)
Nikon AI-s 35mm f/2 (2010/2 – 2011/10)
在購入D700之前,手上有一台 Nikon FE2,為了體驗 35mm 之美,以及底片的調性,在某個店家以6700購入這顆手動鏡,不過出勤機率極低,原因是底片機本來就用的少,加上這顆老鏡 光圈全開畫質很慘…放在防潮箱好久冷凍了好一陣子,但是手動鏡頭手感是自動鏡完全比不上的。下面的照片是去爬嘉明湖時拍的,使用器材是 FE2 + Ais 35mm f/2 + RVP50
DSC_2270
遊記:嘉明湖-天使的眼淚
000034800023
↑ 天使的眼淚 / 嘉明湖
000034800019
↑  應該是三叉山 / 往嘉明湖的路上
000034800005
↑ 日出 / 往嘉明湖的路上

Nikno D700 + AF-S 24-120mm f/4 (2011/10 - 至今)
時間拉到2011年10月,工作也滿兩年多了,心一橫,決定出掉所有的 APS-C 設備,砍掉重練上全幅,做決定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其中也有考慮過 Canon 5D2,等待D800,撿一台二手D700,在考慮的過程中,無意間看到一台「全新」的二手700,賣家因為某些原因,買了兩台,其中一台不要了,所以在買入一星期內就賠錢售出。至於D700的心得,網路上的心得文太多了,這邊也不多贅述,不過手感真的一流!
Nikon AF-S 24-120mm f/4,則是考慮良久後的選擇,大家都說,買了FF機,不買鏡皇 24-70mm 做什麼?
仔細思考了一下拍照的焦段習慣,和自己非專業以攝影為職,我願意用較差一點的畫質和小一級的光圈換取多很更的便利性,因為以前用A16就深感焦段不足,也不是時時刻刻都願意多背一顆鏡頭出門的。
這顆評價滿兩極,我當初也是反反覆覆,直到有兩個網友分享了他們的心得後,讓我下定決心購入它,在此我也分享給大家:

「對一般使用者來說,老實說,如剛敗入24-70mm  14-24mm及70-200mm 鏡皇,每次出門都會想帶出門,因為看起來實在很威,拍起來也很容易得到好成果。
但時間一久,越來越想帶比較輕便一點的鏡頭。
後來發現帶不是鏡皇但等級不要太差的鏡頭(包含定焦鏡),拍出來的照片跟之前鏡皇所拍的照片根本分辨不出差異時,
這時鏡皇帶出去的比列跟次數就會會來越少,甚至被冰在防潮箱中,因為實在是不太方便攜帶。
最後就會想把鏡皇換成比較輕便一些,但等級又不會太差的鏡頭(如16-35mm f4 VR,24-120mm f4 VR,85mm 1.8D,成像
品質相差無幾,但價錢還比較便宜)。」

基本上這是顆評價兩極的新鏡頭,上市沒多久後我就入手了,使用也有一年左右的時間也算是有點小心得。

讓我直接告訴你結論 :  賣太貴,那如果拿這筆錢讓我重選一次 : 一樣買這隻
很簡單,往上比它更好的就是更貴更重的 24-70 F2.8, 往下要找到可以接近它的FF用旅遊鏡,拍謝,沒有。
N鍍膜,24-120mm焦段,VR II四級防手震,F4恆定光圈
你還真的找不到第二支有這種配備的鏡頭,帳面功能很強大
那來看看畫質部分
直接跟24-70 F2.8鏡皇比,網路上比較圖很多,我也跟朋友借鏡皇用過一陣子
基本上F4光圈差距比較大的在邊緣畫值,縮到F5.6後,我木眼已經分不太出差別了

鏡皇對焦有快一點準一點,不過那不影響我使用,差0.x秒的對焦速度對我來說沒差
我買不起五萬多的24-70,而且也不想帶那麼重的旅遊鏡
24-120 F4 對我的定位就是沒有特定拍攝主題又懶惰不想腳動變焦的機身蓋
不用煩惱要帶多長多廣的,一機一鏡就出門。
它不會好到可以取代24-70 ,相對的它也是有很多24-70沒有的方便性。

再來說說大家詬病的缺點
暗角 : 有 。 但就是暗角,不會讓你整張照片都是暗的。
變形 : 有 。 但就是邊緣變形,不會讓你把101拍成比薩鐵塔。
這都是不完美的地方,但不會是致命傷。
當有人覺得你的照片不好看的時候,大抵上不會是這兩項造成的。
真正的缺點 : 有 。 就是貴貴貴貴貴貴。


Nikon D700:二手63,000購入  (全幅的夢想 - D700 進駐!)
Nikon 24-120mm f/4:二手32,000購入 (小三元之一:Nikon 24-120mm F4 VR – D700的標準變焦鏡)
在自己實際使用後的心得,非常滿意,的確,變型和失光的缺點都有,而且並不是很輕微,但是拍raw檔可以改善非常多。
而且這顆在二手市場並不搶手,耐心等待的話可以談到不錯的價格。
而我自己在未來鏡頭的配置上,是希望精簡裝備,不要和D90時期一樣補足焦段,而是以一顆高泛用性的變焦鏡配上一顆高畫質的定焦鏡為主。
DSC_2785
↑ Nikon D700 + AF-S 24-120mm f/4
DSC_0680
↑ 水舞 / 台北市政府前廣場
DSC_1067
↑ 婚禮攝影
DSC_2074
↑ 許願樹 / 溪頭妖怪村
DSC_2218
↑ 日月潭夜景 / 南投雲品酒店
DSC_2395
↑ 紙教堂 / 南投

DSC_0345
↑ 天倫之樂 / 阪急百貨前廣場

Voigtlander 40mm f/2 II (2011/10 - 至今)
「輕巧,銳利,高質感」是我對這顆鏡頭的感覺。
這顆算是較冷門的鏡頭,不僅二手市場不常見,連心得文都不多。
會買它主要是因為將 Ai-s 35mm f/2 賣出後,仍然想要買一顆手動鏡給FE2用,這次將範圍縮小到「小廣角/標準/餅干鏡」,尋訪比較後以8500買了這顆二手的 福倫達 40mm f/2。
整體來說這顆鏡頭相當輕巧,光圈也有到f/2,對焦手感很滑順,配上很有質感的金屬鏡身,還有CPU接點,接在D700上除了不能AF之外,其他通通可以,包含測光、機身控制光圈、合焦指示燈,不論是底片機身或是數位機身皆可使用。
DSC_2650
↑ Nikon FE2 + Voigtlander 40mm f/2
DSC_1512
↑ 盤子 / 我家
DSC_2492
↑ 驢子餐廳 / 民生東路

Nikon 35mm f/1.4 (2011/12 - 至今)
最後要介紹的就是讓 N家 引頸期盼許久的,Nikon AF-S 35mm f/1.4G,一舉補上了數十年來 35mm f/1.4 沒有自動對焦鏡頭的遺憾,雖然和C家比起來,價格相當不親民,撇開高價的原因不談,身在N家,還有得選嗎?XD
接在D700上面,對焦速度不算快,但是準度是相當高的,f/1.4光圈全開即是可用光圈,而且是「相當可用」,而且發色濃郁。
小廣角35mm在全幅機上個人覺得無敵的好用,透過小廣角將背景帶入畫面,在光圈全開下主體的立體感/透視感十足,是顆非常適合拿來「說故事」的鏡頭。(52,000二手公司貨保內購入)
DSC_2633
↑ Nikon 35mm f/1.4G
DSC_2939
↑ 無題 / 信義區周邊
DSC_2919
↑ 下雨的街頭 / 台北市政府捷運站
DSC_2983
↑ 逛街的動力? / 信義威秀影城
DSC_3036
↑ 等待/ 信義區周邊
DSC_3075
↑ 下雨天還是要拍照 / 信義區周邊
1
↑ 婚禮隨拍
謝謝大家的收看,完畢!大家在拍照之餘也要愛護自己的器材喔!
DSC_7842-2
今後也將一直拍下去。
相關連結:
我的拍照習慣分析(2010 vs 2011)
[街拍] 信義區街拍 (D700, 35mm f/1.8, 24-120mm f/4)
Nikon 35mm 大亂鬥,全幅變焦旅遊鏡、DX定焦鏡與手動老鏡
小三元之一:Nikon 24-120mm F4 VR – D700的標準變焦鏡
D700 初登版-貓空深坑一日行 (使用Nikon 35mm F1.8G)
全幅的夢想 - D700 進駐!
[攝影] Tokina 11-16mm F2.8 AT-X116 PRO DX 開箱
攝影器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