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景點] 彩虹橋

老梗景點-彩虹橋
松山 彩虹橋

雖然是一個老梗景點,但買了超廣角鏡,加上離我家只有十分鐘不到的車程,一定要去試一下的啊!至少要攻略過才行。

晚上的彩虹橋已經拍完了,希望有機會可以拍拍黃昏的彩虹橋!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四段761號(慈祐宮旁)

檢視較大的地圖

學習之路

學習之路

無意間拍了這張照片,覺得還滿有fu的,po上來自high一下。
自從大一開始接觸Java,我就很有興趣,不知道是自己喜歡還是戚老師教的好,基本功打的還過的去,書櫃上大概有一半是Java的書, 雖然工作後和Java無緣,但他讓我學習程式的過程中得到不少快樂。

3. Nikon TTL-BL 模式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三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3. Nikon TTL-BL 模式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Nikon最強的閃燈模式就是TTL-BL了,基本上,BL指的是背光(Back Lit),但Nikon的行銷大老們卻把這個字改成了平衡補光(Balanced Fill),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不叫TTL-BF算了?

就字面上的意思,TTL-BL就是在背光的時候最有效的閃燈模式。

這張圖是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了主體是在背光狀態(或是背景比主體亮)時,TTL-BL把主體打光打的很自然,效果很好。

在之間的文章已經討論過,在TTL模式下,閃燈的測光系統和相機的測光系統是兩不相干的,但是呢,在TTL-BL模式下,這兩種測光系統卻是會互相溝通了!

首先,先討論一下什麼是閃燈補光(Fill Flash)以及使用時機。

閃燈補光經常使用在背景(環境光)比主體還要亮的場合,例如白天的戶外,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你仔細觀察你的拍攝主體,你會發現在眼睛,鼻子,脖子處都會 有陰影而暗暗的,此時,你的閃燈如果拿來「補」光的話,會把陰影消掉而讓照片更好看。另一種情況,如果你的背景是明亮的天空的話,閃燈應該是拿來「補」足主體的光,讓主體和背景亮度取得平衡。還有另一個例子,就是白天的時候,若你的主體在室內,靠在窗邊,此時你想要拍下這個場景,但室內室外反差很大,你 想拍下窗外美麗的風景,又想讓主體也得到正確的曝光(像下面的照片),此時你需要的是如何讓閃燈知道你想讓主體和背景有平衡的曝光,這些情況都是使用 Nikon TTL-BL的最佳時機。

這裡有個TTL-BL mode應用的例子。

看上面這張照片,主體是靠在窗邊的,而我想要讓外面的風景有正確的曝光,然後室內的主體也要有適當的亮度,但要比室外暗一點,這樣比較自然,因此我將D200設成M mode,ISO200,看相機內的測光表把光圈設成f/3.5,1/60 sec.,TTL-BL設成-1.7 ev,就可以輕易地拍出這樣自然好像沒打閃光的照片了。

以下是在你按下快門前,相機到底做了哪些事:

事前設定:閃光燈設為TTL-BL,相機P mode,矩陣測光,AF-S自動對焦。

1. 當半按快門時,對焦系統開始動作,當合焦完成時,畫面中的場景也完成測光。
2. 上一步相機測光的結果對焦距離(限D鏡或G鏡)會傳給閃光測光系統,這是兩個測光系統唯一溝通的時候

3. 當完全按下快門後,閃光燈發出預閃,接著閃光測光系統以中央加權的方式測量回傳的光線,如果主體不在中央的話,對焦距離的權重會加重,但是最好的方式還是把主體放到中央。

4. 接著閃燈測光系統會將自己測到的數據(由主體反射的光線)與相機測光系統所測得的數據(此例中是矩陣測光),再用鏡頭所傳回的對焦距離參數來決定最終的出力,盡可能地去使主體的亮度和背景相同。換句話說,TTL-BL時,主體吃到的光是現場光和「剩下不足的光」
註:TTL不管現場光,只想把主體打亮,因此在某些情況下主體容易過曝。

5. 最後,快門打開,閃燈用以上的參數去決定出力,然後快門關閉。

要讓TTL-BL順利運作的話,有幾件事是必需瞭解的。
第一,主體在被閃燈照亮之前要比背景暗,雖然TTL-BL在處理主體亮於背景的狀況也是處理的相當好,然而,這種狀況最好不要用TTL-BL了,因為只用TTL經常會得到更好的結果。(按:有另一派的說法不同意這件事,認為TTL-BL在處理主體亮,背景暗的狀況仍然比TTL要來的好) (晚點補上連結)

第二,如果你的主體真的被打的和背景一樣亮的話會變得很不自然,好像貼上去的一樣,而且別人一看就知道你有打閃光燈,補光只要適度就好,看起來好像有打光,又好像沒打光,這樣會比較自然。因此,降低1.0~1.7的閃燈EV會比較適合,剛好把臉上的陰影消除又不會讓主體太突兀。

最後請記得一件事,閃燈不會告訴相機他要出多少力,相機測光所得到的光圈快門也是在假設沒有閃光的狀況下的結果,TTL-BL下,這兩個測光系統唯一溝通的方式就相機把他測光測好的結果和距離資訊(D or G鏡)傳送給閃燈系統而已。

(最後一段怪怪的,貼出原文和我的翻譯請大家自行感受)
If you are using camera Manual mode, the flash system is not even told what f/stop or shutter you have selected. It only receives the metering data from the camera metering system and uses that as the 'background' brightness. Of course the flash also knows the f/ stop and ISO from the camera settings which are sent through the hot shoe.

假設你用的是機身M mode,閃燈甚至不知道你設定的光圈快門是什麼,他只會接收到相機測光所得到的資料,並拿來當「背景」的亮度資訊而已。當然,閃燈系統會透過熱靴知道你的光圈值和ISO值。

2010年2月3日 星期三

2. Nikon TTL 閃燈測光系統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二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2. Nikon TTL 閃燈測光系統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拍攝條件:閃燈是設成iTTL  mode而不是TTL-BL mode
(TTL和iTTL在此文章中指的是一樣的事)


把閃燈測光系統和相機測光系統分開來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雖然這兩個測光系統用的都是同一個相機中的感測器,但他們是獨立運作的。有點不是很直覺而且難解釋,許多書上也說的不清楚,在說明書講到「黑夜中,若主體不在中央時,需先將主體移至中央並用FV-lock的功能」這一段時有稍微暗示到我接下來要說的事情。

註:TTL-BL的閃燈測光系統和相機的測光系統是有關聯的,在下一個主體我會再提到。

上面那張圖片是在接近全黑的場合照的,相機的設定是M mode,快門1/8 sec.,光圈f/2.8。
注意到閃燈測光系統完全控制了主體的曝光,而相機測光系統掌管了背景的曝光,當你發現背景和主體的白平衡不同時就能瞭解這點,背景很黃而主體是白色的,這可以說明閃燈是主體曝光的唯一貢獻者,而背景光僅僅靠著白熾燈照亮,因為閃燈打不到這麼遠。

相機的測光系統不會去考慮閃燈是怎麼打亮主體的,證明的方法很簡單,試著拍兩張照片,用S mode將快門固到到1/80 sec.,讓相機決定光圈,一張開閃光燈,一張不開閃光燈,不論你有沒有開閃燈,兩張照片的光圈值一定都一樣。這意謂著已經吃過環境光的主體還會再被閃燈打亮,假如環境光夠已經吃夠的話,再使用閃燈就會造成主體過曝了。

Nikon的TTL閃燈測光系統會先發出預閃,然後藉由中央加權測光的方式對反射回來的光線測光,不會去管你的相機測光模式或是光圈快門值設多少,閃燈測光的區域是中央影響最重,然後漸漸往外圍遞減。邊緣的物體幾乎不會影響閃燈的測光結果。也就是說,由中央的主體反射回來的預閃光線,將決定在拍時閃燈的出力大小。你可以很容易地發現這件事,假設你的主體放在很邊邊,畫面的中央是你的背景,你會發現你的閃燈是用全出力在打光,造成主體過曝…因為上述測光系統特性的關係,你的閃燈會試著把背景給打亮,這也是為什麼要有FV-Lock出現的原因,我將在之後介紹詳細的使用方式。

所以我們可以瞭解到,事實上如果環境光夠亮的話,你的主體亮度是由兩種光源所組合而成的--環境光和閃光,這就是為什麼環境光夠亮的話,再用閃燈往往會使得主體過曝!(記得之前所說的,機身測光和閃燈測光是獨立的系統)。

以下這個例子就是環境光已經夠了,再用閃燈會讓主體過曝。




















有個很實用的操作技巧去避免這樣的問題,就是當你覺得環境光夠亮時,最好把閃燈的曝光補償減1.7ev再打,這樣你的主體就不會過曝了!(由其是臉)。

解決這種問題的另一個方法是Nikon研發的TTL-BL,在下一篇會提到。

1. Nikon閃燈-一個獨立的測光系統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一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刊翻譯後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1. Nikon閃燈-一個獨立的測光系統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在用了Nikon SB-800Nikon D200拍攝了很多場婚禮和活動,以及在Nikonians Speedlight Forum發表了一些關於閃燈的文章後,我決定把我的一些想法整理在這個Blog上。

註:本文所提的TTL和iTTL是一樣的事

請看以上兩張照片,第一張好像在洞穴裡拍的一樣,背景全黑。但第二張可以看到背景的細節,這篇文章的主旨是教你們如何隨心所欲地拍出這兩種不同的效果的照片。

閃燈攝影是個非常複雜的主題,可能要花點時間才能瞭解,但這對往後非常有幫助,因為你可以從中學到如何在不同環境中拍出好照片的方法。

第一件要瞭解的事情是:當用閃燈攝影時,實際上一張照片是由兩種光源的組合而成,第一是環境光,第二個是閃燈的光。直覺上來說,在黑暗的環境中使用閃燈攝影是比較簡單的,因為環境光幾乎是0,只要管好閃燈就好。瞭解這個概念是個很重要的事情。

另外還有一件很直覺的事,在環境光很充足的情況下使用閃燈攝影可能會比較複雜,因為你要想辨法在一張照片中,平衡兩種光源。

因此,Nikon把問題變簡單了!Nikon分別研發了相機測光和閃燈測光兩種不同的測光系統,這兩者是完全獨立的,可以一起使用或分開使用,這都取決於你怎麼去設定你的相機和閃燈。

先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微光的環境,裡面只有一盞小燈,想像在黑夜中,只開一盞小燈的房間,如果你想在這樣的環境中不用閃燈拍照,方法之一就是用A mode,然後得到f/4,1/4 sec.,ISO 100這類的組合。

現在試著把相機轉到M mode,光圈一樣設成f/4,快門改成1/80 sec.,再拍一張,會得到什麼結果?這張照片會非常非常暗,簡單來說這張照片可能是全黑的。

接著,打開閃燈並轉到TTL mode再拍一張,光圈快門的組合和上一張一樣,f/4,1/80 sec,你會看到不管畫面的中央是什麼,都會被閃燈照亮,而且亮度剛剛好,這是因為閃燈的測光系統已經幫你處理好了,自動使用了適合的出力來打亮環境,因此可以得到正確的曝光。當然這邊所說的「正確的曝光」可能並不適合,因為這樣的曝光嚴格來說並不那麼的「正確」,這些事留到以後討論。
接著,找一個主體,最好是人,放在大約離相機5英呎的地方,背景大約在主體後方15英呎,仍然只有一點點小光源,確定主體是在畫面的中央,且你的閃燈模式是TTL而不是TTL-BL,然後用f/4, 1/80 sec的設定去拍照,你仍然可以得到一張主體是正確曝光的照片,因為閃燈測光系統幫你處理的好好的。但有趣的是,背景卻是非常黑,就跟沒有用閃燈一樣。這是因為主體和背景離的很遠,使得閃燈幾乎照不到背景。

現在把快門速度減少成1/10 sec.再拍一張,你會發現背景變亮了,而主體還是一樣亮!而且你還會發現主體雖然夠清楚,但是背景卻是糊的,這是因為1/10的快門速度慢到會讓你產生手震(除非上腳架),主體清楚的原因是因為,閃燈是打亮主體的主要光源,而閃燈的持續時間多半快過1/1000秒,也就是說主體在這1/1000秒內就已經被打亮(在感光元件上成像),而環境光又太暗了不足以影響主體(不會在感光元件上成像),因此就算快門是1/10 sec.主體依然會是清楚的。

以上這些實驗說明了在這樣一個黑暗的房間內,閃燈測光系統決定了主體的亮度,而背景的設定則是取決於相機上的設定,你可以分開調整!這是使用TTL mode和相機M mode背後所隱藏的重要觀念。

假如你在一個環境光比上述的例子略亮的環境中,你仍然可以使用上述的技巧,但前題是要把光圈縮到夠小,小到閃燈變成主體的主要光源,讓環境光無法影響你的主體,但是你的背景就會變黑了。假如你想試著讓背景變亮,請調整快門速度,但這樣主體也有可能會吃到背景光而影響亮度,因此就會有主體過曝的風險。在這樣的情況下,快門、光圈、閃燈出力三者都會影響主體的亮度,會變的比較複雜,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閃燈出力去決定主體的亮度就好,背景就給他黑吧。

假如你現在身處在一個環境光非常充足的地方,如白天的戶外,由於環境光很亮的關係,要讓環境光不參與曝光是很難的,所以這時我們要做的就是平衡環境光和閃光了。假設閃燈對主體曝光的貢獻比較小的話,這叫做「補光」(Fill Flash),當環境光很亮,亮到無法分用先前的實驗去分別調整背景曝光和主體曝光的話,M模式會比較難用一點,這時最好用TTL-BL模式,並把相機設到A,S,或P mode下,相機會自動測量環境光而去設定一組光圈快門,並且把相關資訊給閃燈,讓閃燈系統可以用適當的出力去讓主體跟背景有一樣的曝光度。

假如環境光極亮,像是直射陽光,最好的方法就南用P或S mode配上TTL-BL,所以光圈會自動縮小以避免過曝,在這個例子中不建議用A mode的原因是,可能會提升快門速度為了讓你的主體不要過曝,但就會碰到閃燈同步的問題(1/250以D200為例),但如果光圈全開的話,這樣的快門速度多半不夠快。

最後有一個使用TTL-BL的小忠告,要讓TTL-BL正常運作,主體最好要比背景來的暗。因為閃燈只能增加主體的亮度去平衡背景,它總沒辨法讓主體變暗吧。如果主體比背景亮的話,那就不需要用閃光燈了。然而,不用閃燈的話,主體人物的臉上可能會有一些陰影,將閃燈切成TTL mode並且降低很多出力就可以消除這些陰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