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我的拍照習慣分析(2010 vs 2011)

 

EXIF是照片的metadata,一般相機都會嵌這樣的資料在照片中,不僅可以記錄下拍照的時間,還可以記下相機的資訊,例如鏡頭型號、焦段、光圈、ISO等等有用的資訊,如果都有留下來的話,可以用EXIFStat 這個好用的小軟體統計一下自己的拍照習慣喔!我看了一下2010至今(2011.10.30)的拍照數據,有些分析出來的結果還滿另人意外的!

分析範圍:2010.1.1 ~ 2011.10.30

分析相機:Nikon D90 & 和一滴滴的Nikon D700

(皆以等效焦長為主)

 

↓ 焦長統計

2010 image
2011 image

1. 第一名很顯然的是最常用的焦段,等效24-70mm

2.出乎意外的連續兩年15mm的名次都很前面(也就是tokina 11-16mm 的11mm端)

3. 在2011年,長焦的使用次數大減啊!! (是否該賣掉N70-300換N16-35了?)

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17. 為何在室內使用閃燈攝影時,總是要把相機調整手動模式?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十七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為何在室內使用閃燈攝影時,總是要把相機調整手動模式?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你在室內且微光的環境下使用閃燈拍照,總是使用(機身)M模式呢?比起直接用A模式好在哪呢?
本篇將會解釋原因,此外,我還會展示當拍攝移動狀態下的主體,使用後簾同步和前簾同步的不同。

首先有一個很重要的關念請大家要先完全瞭解,在微光環境下,當相機設定為M模式,而閃燈設定為iTTL時,閃燈完全掌握了主體的曝光,若主體在畫面的正中央時,都會獲得正確的曝光,即使是在機身M模式下。

以下是本次實驗中,不會變動的因素
- 微光環境
- ISO 400
- f/2.8

圖一:測試照。
閃燈:關閉
模式:M 模式,快門設至1/60th秒,光圈設至f/2.8
這張圖的目是說明環境光有多暗。從圖中可以看的出來,在快門為1/60th 秒時,曝光大約不足兩級。
要知道,當用這樣的設定,並且將閃燈設為iTTL時代表的意思是要讓環境光不足兩級,主體交給閃燈去決定到正確曝光。
為了製造移動中的物體,所以我在沒有閃燈的情況下揮動我的手,讓照片中產生模糊的影子。
↓. 圖一


↓ 圖二
閃燈:開
模式:光圈先決,閃燈前簾同步。(環境光不足 2ev)
我將我的手往我的臉移動(由畫面中的左方至右方),並用閃光燈拍照,仔細看我的手指頭之間,是不是有一些殘影,這些殘影就叫做「鬼影」(ghosting) 或 (ghosting trails),而閃燈「凍結」了我的手,在畫面上有清楚的成像,接著因為我持續揮將手朝著臉部移動,所以微弱的環境光記錄下這這些揮 手的「過程」,形成了鬼影。
注意看鬼影的方向,他是在我的手被「定住」之後所形成的,也就是錯方向的鬼影,這就是前簾同步所造成的。(先用閃燈定住主體,再讓環境光記下主體移動的軌跡」
前簾同步:快門簾打開後,閃燈先觸發



↓ 圖三
閃燈:開
模式:手動模式 ( 快門 1/120th 秒) (環境光不足 3ev)
相同地,我將手朝著臉移動,注意到了嗎?鬼影不見了!!!!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快門速度夠「快」,而消除了環境光 對 主體(我的手) 的影響,而閃燈依然在一開始就把我的手在感光元件上「定住」了。


↓ 圖四
閃燈:開,並切換至「後廉同步」(rear sync)
模式:M模式(快門 1/60th 秒) (環境光不足 2ev)
還是一樣,我將手朝著臉移動,發現了嗎?鬼影又出現了,但不同的是,這次是出現在與圖二相反的方向(有一點不明顯)。這是因為我們改用「後簾同步」的原因,閃燈是在快門關閉前才觸發而不是在一開始就觸發。因此,這次的鬼影是在正確的方向了。
後簾同步:閃燈是在快門「關閉前」才觸發,


↓ 圖五
閃燈:開,並切換至「後廉同步」(rear sync)
模式:光圈先決 (快門至 1/15th 秒)。
依然一樣,我將手朝著臉移動,注意到了嗎?鬼影的狀況更嚴重了!
這是因為我們把相機設為「光圈先決」與「後廉同步」所造成的影響,這樣的組合會形成「慢速同步」(slow sync),也就是這個設定,會試著讓「環境光」有充足的曝光,所以手的軌跡就更明顯了(當然,因為選擇iTTL的關係,會有點過曝) (原因:Nikon閃燈-一個獨立的測光系統)


↓ 圖六
基本上這和圖五有著一模一樣的設定,我只是想讓你們看說,在物體移動越快的情況下,慢速度步(slow sync)會有更顯注的影響。


結論:
1. 在閃燈低光源攝影時,例如一般室內,最好將你的相機設成M模式,閃燈設成後簾同步,去控制鬼影和背景亮度。
2. 對於低光源的環境,光圈先決配上後簾同步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會成機想的測光系統把環境光曝到正確的亮度,而造成整體過曝以及非常晃動的影像。
3. 然而,在低光環境下,使用光圈先決配上前簾同步也不是個好方法,因為前簾同步會將快門強制設成1/60th秒(閃燈快門同步),在某些條件下,這樣的快門速度很難讓環境光也可以參與曝光。

實作上的建議:
在低光源的室內拍照時,請總是將相機調成M模式與後簾同步,如此一來你可以自己掌控鬼影的程度與背景光的亮度。
千萬不要用光圈先決,因為要嘛只有主體亮,沒有背景(快門速度被在1/60),要嘛鬼影個不停(慢速同步)。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街拍] 信義區街拍 (D700, 35mm f/1.8, 24-120mm f/4)

 

還記得三年前剛拿D90時,假日總是愛到信義區街拍,和D90培養同步率,後來漸漸只有出去玩才會帶他,很少會特定為了拍照而拍照了。

現在換成D700後,又有點重拾當初的熱情,再次跑去街拍啦!(好像也沒多遠)

於是在星期六的下午帶了 N 24-120mm f/4, N 35mm f/1.8, 和 N 50mm f1.8D 出門透透氣,不過50mm f/1.8D 很少用。

 

↓1. 也想上路去跑跑的腳踏車。 (35mm f1.8G)

DSC_0306

 

↓2. 相同的使命,但不曾謀面的兩兄弟,吵架了嗎? (35mm f1.8G)

DSC_0310

 

↓3.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讓大家連等紅綠燈時都不會無聊。(未看先猜在玩iPhone)  (50mm f1.8D)

DSC_0319

 

↓4. 草皮養護中。(p,s 我是從外面拍的)  (50mm f1.8D)

DSC_0329

 

↓5. 不速之客,汪汪  汪汪汪汪 (可以讓我進去嗎…O__Q ) (50mm f1.8D)

DSC_0331

 

↓6. 活招牌。  (50mm f1.8D)

DSC_0334

 

↓7. 很簡單的幸福。Simple  is the Best   (24-120mm f4)

DSC_0345

 

↓8. 陰天過後,漸漸放晴了。 (24-120mm f4)

DSC_0356

 


↓9. 總是充滿人群的街頭。 (24-120mm f4)

DSC_0374

 

↓10. 高樓林立的市中心,天空放晴了。 (24-120mm f4)

DSC_0378

 

↓11. 台北地標-101,第一次從這個角度拍。 (24-120mm f4)

DSC_0379

 


↓12. 最近愛上逆光,有了N鍍鏌的加持,即使在逆光也能維持良好的反差。(不管!就算不是也要說是!) (24-120mm f4)

DSC_0384

 


↓13. 來自四面八方的人群。 (24-120mm f4)

DSC_0390

 

↓14. 小女孩看世界。 (24-120mm f4)

DSC_0393

 

↓15. 有人的地方---就有烤香腸,這就是台灣!  (24-120mm f4)

DSC_0401

 

↓16. 越接近鬧區,人就越多,讓我忽然想到幽遊白書中的一個角色,有讀心術,在這邊應該會被吵死吧! (24-120mm f4)

DSC_0404

 


↓17. 帥氣的步伐。 (24-120mm f4)

DSC_0415

 


↓18. 太陽要下山了,黃金30分鐘,這時的斜逆光,可以把人物的邊緣勾勒出來,配上黃昏的色調,給人很溫暖的感覺。 (24-120mm f4)

DSC_0424

 

↓19. 在想些什麼嗎? (24-120mm f4)

DSC_0427

 

↓20. 很愛這張的色調,好暖活喔,好像可以感受到現場的陽光…應該和 Naco crystal coating 帶來的影響有關吧? (24-120mm f4)

DSC_0432

 

↓21. 準備回家~  (35mm f1.8)

DSC_0445

 


↓22. 時間接近五點半,路上的人也變少了。 (35mm f1.8)

DSC_0449

 

↓23. 偶然發現這個路口,顏色很豐富。  (35mm f1.8)

DSC_0452

 

↓24. 盲拍-1,雖然失焦了,不過莫名有臨場感。 (35mm f1.8)

DSC_0453

 

↓25. 帥氣的騎士。 (35mm f1.8)

DSC_0457

 

↓26. 盲拍-2,盲拍可以跳脫自己預設的構圖,有時候反而會得到更好的效果。 (35mm f1.8)

DSC_0460

 


↓27. 盲拍-3,說不定某些時候,某個重要的人就這樣擦身而過。 (35mm f1.8)

DSC_0461


 

心得:

1. AF-S 24-120mm f/4 VR 真的好用,雖然24mm變型嚴重,發色很濃,即使是逆光下,反差依然維持的很好。

2. 35mm f/1.8 接 D700 太超值了,

3. 以前都覺得陰天不想去拍照,但後來漸漸發現,其實陰天光線很柔,反差小,其實拍起來更舒服,和大晴天有不同的感覺。

 

p.s 若有當事人不願出現在照片中,請來信或留言通知,將馬上移除,感恩~

2011年10月22日 星期六

Nikon 35mm 大亂鬥,全幅變焦旅遊鏡、DX定焦鏡與手動老鏡

 

小廣角35mm在全片幅是一個相當好用的視角,非常適合快速街拍、旅遊時人帶景、朋友室內聚餐時使用。是個輕裝旅行,街頭隨拍,一鏡到底的好朋友。

而這篇不是專業測試文,純粹是一時興起,把家裡有35mm這個小廣角焦段拿出來做一個粗略的比較。

為什麼叫大亂鬥?

因為比較的對象有新世代全幅小三元 AF-S 24-120mm f/4,DX專用鏡 AF-S 35mm f/1.8G DX 於 FX mode ,以及手動老鏡AI-S 35mm f/2

至於新世代鏡皇 AF-S 35mm f/1.4G,買不起,而我沒有收集35mm焦段的癖好,所以也不會有D鏡Ais 35mm f1.4 的版本。

測試環境參數設定:

A. AF-S 24-120mm f/4 @ 35mm  (自動對焦)

B. AF-S 35mm f/1.8G DX (自動對焦) FX mode

C. AI-S 35mm f/2 (LiveView手動對焦)

機身:D700

銳化:5

白平衡:手動設定

曝光:M模式 (每一張照片皆設定至 +0.7ev)

輸出:RAW轉JPG校正變形,並上傳flickr。

 

A. 未裁切比較,點圖可看大圖,可以比較色調,整體散景表現。

↓35mm @ f1.8

這顆輕巧的DX專用鏡接在D700上,比起貴了快十倍的鏡皇AF-S 35mm f/1.4G,表現實在是物超所值啊!

  未裁切
AF-S 24-120mm f/4 @ 35mm --
AF-S 35mm f/1.8G DX AFS35@f1.8
AI-S 35mm f/2 --

 

↓35mm @ ff2

光圈全開下的老鏡AI-S 35mm f/2…畫質相當…相當柔美啊!(建議點入看大圖),而35mm 1.8 DX,已經相當銳利了。

  未裁切
AF-S 24-120mm f/4 @ 35mm --
AF-S 35mm f/1.8G DX AFS35@f2
AI-S 35mm f/2 AIS35@f2

 

↓35mm @ f2.8

老鏡縮一級光圈,明顯進步很多

  未裁切
AF-S 24-120mm f/4 @ 35mm --
AF-S 35mm f/1.8G DX AFS35@f2.8
AI-S 35mm f/2 AIS35@f2.8

 

↓35mm @ f4

AF-S 24-120mm f/4,參戰可以看出散景相同圓潤(最左邊的圓型光源散景),而且光圈全開下,畫面也是相當銳利啊。

不知道為什麼,老鏡的散景似乎比較糊?注意看左後方"A4”這個字,老鏡是最糊的,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畫質較差的原因?

兩個AF-S鏡發色相當類似,而老鏡發色略有不同,為避免先入為主,請自行感受

  未裁切
AF-S 24-120mm f/4 @ 35mm 24-120@f4
AF-S 35mm f/1.8G DX AFS35@f4
AI-S 35mm f/2 AIS35@f4

 

↓35mm @ f5.6

在縮至f5.6後,老鏡的畫質已經相同不錯了,一眼看過去並無法很快分辨,但仔細看還是有差距。

  未裁切
AF-S 24-120mm f/4 @ 35mm 24-120@f5.6
AF-S 35mm f/1.8G DX AFS35@f5.6
AI-S 35mm f/2 AIS35@f5.6

 

↓35mm @ f8

奇怪…都縮到f8了,為何老鏡的散景還是比較糊咧?我想…應該是慘烈的週邊畫質下降吧。

  未裁切
AF-S 24-120mm f/4 @ 35mm 24-120@f8
AF-S 35mm f/1.8G DX AFS35@f8
AI-S 35mm f/2 AIS35@f8

 

 

看完了整體的結果,現在來看一下100% 中央裁切這個殘酷的真相吧!有些東西,只能遠觀而不可褻玩啊!XD

 

B. 100% 中央裁切 (600 * 600)

↓35mm @ f1.8

在光圈全開下,這隻DX鏡的表現實在很優秀啊!

   
AFS 24-120mm f/4 --
AFS 35 f/1.8 AFS35@f1.8_100
AIS 35 f/2  

 

↓35mm @ f2 糟了…老鏡好像沒對準焦,不準了,大家看看散景的表現就好了。

   
AFS 24-120mm f/4

 

--

AFS 35 f/1.8 AFS35@f2_100
AIS 35 f/2 AIS35@f2_100

 

↓35mm @ f2.8

和上一組一樣,老鏡好像沒準焦…orz

   
AFS 24-120mm f/4 --
AFS 35 f/1.8 AFS35@f2.8_100
AIS 35 f/2 AIS35@f2.8_100

 

↓35mm @ f4

以AF-S 24-120mm f/4 來說,光圈全開就有非常好的銳利度,和定焦鏡的差距並不大,不過仔細看還是看的出來。

   
AFS 24-120mm f/4 24-120@f4_100
AFS 35 f/1.8 AFS35@f4_100
AIS 35 f/2 AIS35@f4_100

 

↓35mm @ f5.6

鏡到5.6時,兩隻AF-S鏡已經沒有明顯差距,但是老鏡還是看得出比較柔和。

   
AFS 24-120mm f/4 24-120@f5.6_100
AFS 35 f/1.8 AFS35@f5.6_100
AIS 35 f/2 AIS35@f5.6_100

 

↓35mm @ f8

   
AFS 24-120mm f/4 24-120@f8_100
AFS 35 f/1.8 AFS35@f8_100
AIS 35 f/2 AIS35@f8_100

 

在這次的測試中,老鏡的手動對焦並沒有很精準的對到眼睛上,所以可能造成表現會比實際來的差,但是懶的重拍了…太麻煩。另外就是 24-120mm f4 在 35端的表現是相當不錯的,中央部份和35mm f1.8G這個小巧定焦鏡差異不大。

在這邊主要是提供這樣的測試結果,至於結論,就留給大家自行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