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4日 星期日

6. TTL閃燈的運作流程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六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6. TTL閃燈的運作流程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先假設一下拍照環境:
正常的亮度的室內,相機A模式,光圈值f/3.5,ISO 400


熱靴上的閃燈

當你將閃燈放在熱靴上拍照時,閃燈會以以下的步驟工作:

1. 閃燈發出預閃
2. 閃燈測光系統會針對畫面中央反射回來的預閃光線做測光,由此資料決定閃燈接來的出力。
3. 再由補償值(包含機身上的閃燈補償、機身曝光補償和外閃上的閃燈補償鍵)來偏移最後的出力。
註:機身曝光補償會影響閃燈出力,這裡有說明過。
4. 快門打開,閃燈擊發。


離機閃燈

在離機閃的狀況下,機身和閃燈的溝通步驟會比較多,以下是運作流程:
1. 主控器(Commander)發出一連串的預閃指令去告訴每一支離閃,讓這些離閃去發出他們的預閃。
2. 每一個群組(Group)會依序發出預閃,假設一個群組中有多支閃燈的話,他們會同時發出預閃。
3. 根據Nikonians Speedlight Forum上的HBB所做的研究,我們知道閃燈測光系統會一次接收一個群組(Group)所反射回來的預閃光線,然後立刻將出力資料回傳給該群組。注意這個系統並沒有我們原先想的那麼聰明,每一個群組的出力是獨立於其他群組,各不相關的,也就是假設多個群組都打在主體的同一點的話,各群組是不會自動協調出力以符合適當的曝光。我相信這就是為什麼每一個獨立的群組會將出力值under一點的原因,因為當多燈同時使用時,主體才不會過曝。
如果你的主控器是內閃的話,閃燈補償也會影響內閃的出力,當然也會傳送到所有的群組中,每一個群組會有相同的閃燈出力。

4. 快門打開。
5. 主控器發出另一個控制訊號告訴所有的群組要擊發了!(用步驟3決定的出力)

注意到一點,如果你的離閃有很多支的話,這些由主控器發出的預閃訊號可能會變的很明顯以致於影響到主體的曝光,因此為了避免主體被這些明顯的光線照到而過曝,檔掉這些由主控器發出的光線就變成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了!(請買SU-800或用FV-Lock)

一般來說,假如你想要看到由主閃發出的預閃訊號,可以按下FV-Lock鍵,這時如果閃燈是架在熱靴上時,所發出的預閃是一瞬間的,然而如果你設了很多組的外閃的話,這個預閃會變的比較長,因為他們需要比較長的溝通。

這些預閃的延遲可能會影響到真正拍攝時的曝光,所以最好用FV-Lock先去鎖定曝光出力,接著再按下快門,因為先用FV-lock的話,在真正拍攝影會減少溝通的時間,讓延遲的預閃訊號不要參與到曝光。

2010年2月13日 星期六

5. 閃燈TTL模式與相機曝光補償關係之研究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五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5. 閃燈TTL模式與相機曝光補償關係之研究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SB-800的使用手冊說,當你用TTL模式時,調整相機上的曝光補償是會影響「整張」照片的亮度的,這代表說相機上的曝光補償會影響閃燈的出力,因此我將做個個實驗來說證明這個說法。

環境設定:
.微光室內
.主體是個騎著馬的白色男孩雕像,距離五相機英呎,置於相機中央視角,確保測光正確
.背景是個離相機0英呎的書櫃
.相機設為矩陣測光
.閃燈TTL mode

註:D200 JPG直出,僅縮圖無後製 (XD)
註2:FEC = 閃燈曝光補償(Flash Expose Compensation)

照片1:Flash OFF, Camera A mode, 1/25th, f/2.8, Camera ev=0
 
 

照片一是在沒開閃燈下,用光圈先決並設為f/2.8,然後相機幫我決定了1/25 sec.的快門速度。
可以觀察到這張照片的曝光大置上很正確,色階從暗部到亮都都有保留到,主體 的臉上有一些陰影,而且亮度和背景差不多。顏色偏黃是因為D200的自動白平衡滿差的,但我也不打算修正。


照片2:Flash On in TTL mode, 閃燈補償0 ev, Camera A mode, 1/60, f/2.8, 相機曝光補償0 ev
 
 

照片2使用了閃燈,因為沒有用慢速同步(Slow)的關係,快門被限制到1/60 sec。由於快門變慢的關係,圖2的背景比圖1暗了一點(快門控制背景),這是可以預期到的,由色階圖可以發現,左方集中了很多暗部像素,這表示可能有遺失的暗部細節。色階圖右方的亮部像素主要是來自被閃燈打亮的主體,這個色階圖也看得出來沒有過曝的像素,但主體看起來有點太亮了,這應該是我的D200配上SB-800的閃燈測光系統所致,總是會有些over了一點點。因此在室內閃燈攝影時,我常常視情況會將閃燈補償調低0.7ev(不在本篇討論範圍內)

另外還可以看到書架的顏色依然是黃色的而且主體是白色的,這是因為書架是由環境光所打來亮,而主體是由閃燈所打亮。


照片三:Flash ON in TTL mode, FEC=0, Camera A mode, 1/100th, f/2.8, Camera ev = -2
在圖三中,我將(機身)曝光補償設成-2ev,你可以看到不管是主體或是背景都變得比較暗(和SB-800說明書上說的一樣),從色階圖可以看到整體的像素分佈往左移了,不論是高光區或是陰影區都一樣。本篇在討論的問題就是相機和閃燈是如何達到這種亮度「整體」左移的結果。

我觀察到一個現象,當我把相機ev設為-2時,快門自動增加到了1/100 sec.,這是背景變暗的主因,但你可能會認為,既然本來是1/60秒,在光圈不變的情況下減少2ev,快門應該要被設為1/240秒才對呀,怎麼會是1/100秒呢?這是因為相機知道環境光真正適合的快門速度是1/25秒!(圖二的例子是因為沒有用慢速度步所以快門被限制在最慢1/60秒),所以現在減少2ev後,應該是從真正適合的快門速度,1/25秒去減2ev,得到1/100秒,多聰明的系統啊>。

請記得改變快門速度並不會影響閃燈對主體的曝光亮(高速同步目前不討論),因為閃燈僅僅在1/1000秒內就閃完了。

你可以發現改變相機的曝光補償確實讓主體變暗了,這就表示這個動作連帶的讓閃燈出力給減少了(因為主體只靠閃燈打亮),由此我們知道在TTL模式下,機身會將曝光補償的資訊傳給閃燈,在按下快門後閃燈會參考這個值來增減出力。

在這邊先下一簡單的個結論:
當你改變機身的曝光補償時,光圈或快門的改變會影響到背景的亮度,而且機身ev的改變會被送到閃燈測光系統,讓閃燈的出力也改變。


照片四:Flash OFF, Camera M mode, 1/25th, f/2.8, Camera ev = 0.
 

為了更加確認相機會將ev的改變告訴閃燈,我先將相機設為M模式,快門1/25秒,光圈值2.8,不開閃燈,拍了圖四當做接下來實驗的對照組。圖四的色階圖和圖一相同,當然啦,他們也應該相同,參數一樣嘛。

照片五:Flash ON in TTL mode, FEC=0, Camera M mode, 1/60th, f/2.8, Camera ev=0
 
這張圖五我把快門增快到了1/60秒,然後開閃燈,這就是第二張圖的參數設定,所以色階圖也會相同,也是當對照組用。

照片六:Flash ON in TTL mode, FEC=0, Camera M mode, 1/60th, f/2.8, Camera ev = -2

好,現在看圖六,M模式,f/2.8,你可以看到和圖五唯一的不同就是機身的曝光補償設成-2ev,其他都相同。
和圖五比較看看,圖六中的主體真的比較暗,由色階圖也可以看的出來右方的高亮度部份(主體)也往左移了一些,但左方的暗部(環境)沒有改變。這證明了機身EV的改變真的會影響閃燈的出力,而在此例中背景亮變沒有改變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將機身設成了M模式,光圈快門都固定住了。在先前的例子中我們是用A模式,所以機身EV的改變也會影響快門速度造成背景亮度的改變。

照片七:Flash OFF, Camera M mode, 1/250th, f/2.8, Camera ev= 0

這張照片我沒有開閃燈,為且把快門設成1/250秒當成對照組,1/250秒的快門差不多就是現場人眼看到的亮度。


照片八:Flash ON in TTL mode, FEC=0, Camera M mode, 1/250th, Camera ev=0
 
 

在圖八中我打開了閃燈,注意到背景還是暗的,但有亮一點點,因為閃燈讓主體曝光正確,但這樣的幾乎無法打亮背景,因為背景離主體有五英呎之遠。(閃燈出力會隨著距離增加而減少)

照片九:Flash ON in TTL mode, FEC=0, Camera M mode, 1/250th, f/2.8, Camera ev = -2
接著,我將機身曝光補償減少了2ev,主體的亮度(由閃燈決定)相較於圖八也明顯的變暗了,但是背景幾乎沒變,因為閃燈也打不到,還是一樣由快門控制背景亮度。這個實驗可以知道你可以知道如何藉由調整閃燈出力來改變主體的亮度而不影響背景。


照片十:Flash On in TTL mode, FEC = -2, Camera M mode, 1/250th, f/2.8, Camera ev = 0

最後在圖十中,我將相機設成M模式,快門1/250秒,光圈值f/2.8,機身曝光補償0ev,但是我將閃燈補償設成了-2ev,從色階圖可以發現,右方的主體區和圖九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暗部當然也一樣)

結論:
這個研究證明了相機的曝光補償值(EV值)的確會送到閃燈的測光系統去影響閃燈出來,和閃燈本身的閃燈補償有一樣的功能。

Nikon AF-S 70-200mm f/4G ED VR?


Nikon 70-200mm f/4 ???

首先,這是謠言,而且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謠言,純粹是自嗨用的,我想是大家太期待這隻的出現了,因此,在Nikon發表廣角大光圈 AF-S NIKKOR24mm f/1.4G ED 和 廣角小三元 AF-S NIKKOR16-35mm f/4G ED VR 之後,大家都嗨了!這兩隻鏡頭有很重要的象徵意義,這表示N 家一直欠缺的廣角定焦大光圈和小三元的焦段要開始補完了!!有趣的是,雖然是小三元,但似乎並不是走中價位的路線,依然是高貴的規格(和價錢),看那金圈圈和銷魂N鍍膜就知道了。

 
回到主題,C家的小小白IS的好,就是N家的痛,雖然小黑六畫質超群,但價格也超群,重量也不是一般玩家願意負擔…反觀小小白IS,畫質棒,重量輕,對焦快,防手震,還有C家最哈的紅圈圈,簡直是居家旅遊的好幫手。而咱們N家呢?小小黑跟本不是這個時代的產物,1986年就出來了,早該更新啦,雖然有CP值極高的AF-S 70-300mm F4.5-5.6 ED VR,但光圈不是恆定,總是少了點什麼…因此!這次Nikon發表第一隻新世代的小三元鏡,對 N 家用戶是個很好的消息,至少小三元鏡不再是空想,而且近年來 Nikon 推出的鏡頭,品質都非常的高(價錢也是),但以 Nikon 的做風…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就是了。但還是非常期待這隻的到來!

 
  


原文:Nikon AF-S 70-200mm f/4G ED VR?

2010年2月12日 星期五

4. FV-Lock到底該怎麼用?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四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4. FV-Lock到底該怎麼用?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我之前一再提到用閃燈攝影時,主體要放在中間,這就意謂著,如果主體不在中間的話,閃燈的出力可能會錯誤。

上面這張照片的例子中,主體並不在中間,我用了FV-Lock去確保閃燈出力是合適的。這張照片是我在飯店的大廳外拍的,現場非常暗,沒什麼現場光源,但我想要讓後面的瀑布也入鏡,所以我將我的D200設定成M
mode,ISO 400, 1/8 sec.,f/2.8,然後將閃燈接上熱靴並使用TTL mode。

首先,我將閃燈朝向主體並按下FV Lock鍵,他會先發出預閃並鎖定這時的閃燈測光資料,接著我再重新構圖,把主體放到左方1/3的位置,最後按下快門。可以看到雖然快門只有1/8秒,但主體依然清楚不模糊,這是因為閃燈把主體給「定」住了,再看看水面,可以看到水面上有糊糊的感覺,而我用了f/2.8的光圈讓他處在景深之外,不要讓背景影響主體太多。 
(按:主體只吃閃燈的光源,所以就算快門只有1/8秒也不會讓主體模糊,因為這1/8秒的時間內,背景光是不會讓主體在CCD/CMOS上成像的,而閃燈是瞬間光,所以可以定住主體,反觀環境光是持續的,因此背景的水面因為吃了1/8秒的環境光而有流動的感覺。)

假設我直接移到我想要的構圖,再按下快門而不使用FV-Lock,閃燈會以中央重點去測光,也就是那個距離70英呎的黑暗背景,按下快門後,閃燈會盡全力去將這個黑暗的「主體」打亮,因此在邊邊的真正的主體,自然就會爆掉了。

用FV-Lock有幾件重要事情要注意,就是除非你做以下三件事,不然閃燈的出力會一直被固定著。
1) 再按一次FV-Lock解除鎖定。
2) 關機再開機
3) 相機測光逾時,這邊要注意,相機測光的持續時間多半不長(D200預設6秒),因此若你按下FV-Lock後,在機測光結束前沒有拍好的話,記得先到選單中延長測光時間或再半按一次快門繼續測光。

用完閃燈後,別忘了把相機測光的時間調回預設值,不然你的電池會用的比平常還快。

在拍一系列的團體照或是個人照時,FV-Lock是一個很實用的功能,因為你可以得到亮度很一致的照片。

FV-Lock還有一個小小的實用功能,那就是對於那些「一閃燈就閉眼」的人很有用,因為FV-Lock按下後可以讓他們先眨了一下眼睛,以便在正式拍攝時比較不會拍到閉眼的照片。

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

[攝影] 信義區夜景隨拍

晚上去信義區周圍和T116培養感情,超廣角真的很難駕馭,按下快門前會比平常花更多的時間注意畫面中的平衡,附近充滿了路燈也很難避開QQ。覺得超廣角要有強力的攝影眼才可以用的好 T_T


行人請走穿越道線
行人請走穿越道線
忠孝東路 基隆路口@2010-02-08
Nikon D90
Tokina 11-16mm F2.8

Bellavita

Bellavita
Nikon D90
Tokina 11-16mm F2.8

今晚你要走哪邊?

今晚你要走哪邊?
Nikon D90
Tokina 11-16mm F2.8

母艦

母艦
Nikon D90
Tokina 11-16mm F2.8

FIght!! (標題會不會很抽象..Orz)

FIght!! (標題會不會很抽象..Orz)
Nikon D90
Tokina 11-16mm F2.8

禁止進入, No Entry, #$%^&*

禁止進入, No Entry, #$%^&*
Nikon D90
Nikkor 35mm F1.8G

Bellavita

Bellavita
Nikon D90
Tokina 11-16mm F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