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

Nikkor 24-120 f/4 VR will be released this year

第二隻小三元 Rumors!!

24-120mm F4 vr

以下轉自 Nikon Rumos
Nikon will announce a new Nikkor 24-120 f/4 VR lens (FX of course) this year. The Google translation said “soon”, but I have no idea how soon that would be. I got this info from one of the forum members I regularly follow on various Asian sites (mainly China and Japan). This time I will not post a direct link to the forum thread 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identity.
I would like to remind you that the first report about the new AF-S 16-35mm f/4 VR lens came from one of those sources on a Japanese forum back in September 2009! This was not a coincidence – this lens was hard to guess or predict unless you had some insider information (he/she/it even knew it will be VR).
I have not received any other confirmations on this lens yet and that’s why I will rate this rumor @ 75% probability.
There is also a word on the street about a new Nikkor 28-300 f/3.5-5.6 lens and even a new full frame camera in a small(-er) body but I am not sure abou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ource. Maybe he/she/it will read this message and send me more details here.

心得文:http://mong0520.blogspot.com/2011/10/nikon-24-120mm-f4-vr-d700.html

2010年2月15日 星期一

9. Nikon TTL和TTL-BL和主體的位置,距離有什麼關聯?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九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Nikon TTL和TTL-BL和主體的位置,距離有什麼關聯?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按:我個人覺得這篇-TTL與TTL-BL閃燈有何不同?也很有參考價值,兩者看法有些不同) 

Nikonians Forums這裡有一連串關於TTL和TTL-BL如何和畫面邊緣中主體與其距離互動的討論,我覺得我應該要做個研究來統整出一個確定的結論,我對這個主題的看法都是基於我在婚攝上的經驗而來,直到做完這個實驗後,我更加確定了我的看法。 

這和一些科學實驗有些不同,我不會很專注在一些設定上,而是想看這樣的設定會有怎樣的結果,因為我有興趣的是如何運用這樣的知識去拍出更好的照片,而不是幫這個系統的規格做審查。 

我一個想做的實驗是是在「主體亮,背景暗」且主體和背景在同一個平面上的場景時,分別用TTL和TTL-BL拍攝會有什麼差別。 

本篇所有的照片都是在以下設定下拍攝的: 
- D200 (上腳架) 
- SB-800架在熱靴上,直打 
- Nikkor 17-55mm f/2.8 AF-S DX 
- 矩陣測光 
- 自動白平衡 
- 光圈值=f/2.8 ,快門1/60秒 (除非有特別標明其他數據) 
- 室內白熾燈 
- AF-S自動對焦(除非有另外說明) 

主體位置會影響閃燈出力嗎? 

在這組的實驗中我用一條深色的浴巾當背景,然用剪了一個圓型的白紙當主體,將他放在各個位置來看看閃燈的出力會不會不同。我用浴巾當背景的原因只是因為這種材質方便我自動對焦而已。 

圖一:對照組,無閃燈,f/2.8, 1/1.6 sec 
 
在圖一,我沒開閃燈,只用環境光而已,因為這是對照組。 
可以看到這條藍毛巾變成灰毛巾了,這是因為自動白平衡的關係,讓他變成18%灰。這張色階圖中只有一小段的高峰,表示了這張照片的亮度範圍是很窄的(低對比) 

圖2:Flash TTL, f/2.8, 1/60th sec. 
 
 

圖二也是拿來當對焦組用的,可以看到開了閃燈後,自動白平衡把顏色還原回來了,色階圖和圖一的非常像。 

圖三:Flash Off, f/2.8, 1/60th second 
  

圖三也是用來參考用的,在用和圖二同樣的光圈快門下拍的,用來說明在這樣的設定(f/2.8, 1/60秒)下,環境光是不會造成影響的。 

圖四:白紙放於右上方,TTL 
 

從 圖四可以看到加入了白色紙片後色階圖的變化,如果你和圖二比較的話,你可以發現背景(這條毛巾)變的比較暗,因為閃燈測光系統「看到」了這個白色的紙片。 仔細看色階圖,你會發現代表背景的暗部色階往「左」位移了一點,然後最右邊一點點的亮部色階,這個色階就是那個白紙片造成的。這張圖代表的意思就是讓白紙 假裝是一個高度反光的物體,然後讓閃燈誤判而減少出力,這就是背景(這條浴巾)變暗的原因。事實上由色階圖也看得出來右上方的白色紙片已經過曝了,如果這 張白紙有任何的細節的話,應該是救不回來。 

圖五:白紙放於右上方,TTL-BL 
 
 


由圖五可以看出用TTL-BL模式的影響,和用TTL模式的圖四比比看,TTL-BL模式也看到了白色紙片,並且盡量讓它和背景亮度一致。 

結果看起來相當好,因為TTL-BL加入了「距離」資訊當做出力參考,這些動作讓整張照片變得比較暗,且背景接近全黑,由色階圖可以看到代表暗部的像素往左移了一些,而代表主體的亮部像素也往左移了,不再過曝,對於往後的後製是比較適合的。 

我跳過圖六和圖七,因為這只是把白紙片從右上移到左下,然而結果和圖三圖四是一樣的。 

圖八:白紙片放中間,TTL 
 
 

在 圖八中,我將白紙移到中間,然後用TTL模式。你可以看到,相較於圖四,圖八中閃燈測光系統受到中間白紙很大的影響,因此減低了閃燈出力,由色階圖中,暗 部像素左移可以發現。如果你看得更仔細,會發現右方有一條高光的像素,這代表中央的白紙依然完全過曝了。所以,基本上就算把白紙放在正中央,減少了閃燈出 力,還是不能避免白紙過曝,這是因為白紙比中央重點測光的區域還要小,讓深色的背景(浴巾)也成為測光系的參考,基本上,中央重點大概含蓋了畫面的中央 18%,然而在這個例子中,白紙大約只有7%,所以很多深色的背景也影響了閃燈測光的結果(加強出力)。 

圖九:白紙放中間,TTL-BL 
 
 

在圖九中,我將閃燈模式切換成TTL-BL,你可以再一次發現閃燈測光系統減少閃燈的出力以符合背景,很明顯的可以從色階圖上看到暗部像素左移,和圖五相同,因為兩者都因為背景的關係被平衡了,也就是說將白紙放在中間或右上方是沒什麼不同的。 
換另一種說法去解釋這種狀況(背景暗,主體亮)時,TTL-BL的運作方式和以前不太一樣 
(按:這邊有另一種解釋,可說明這種背景暗,主體亮時TTL-BL的運作原理,簡單來說,如果背景暗的話,TTL-BL會忽略矩陣測光測得的環境光資料,而閃燈出力只預閃和距離資訊) 
這是一個很多人在研究的主體,比D200新的相機應該會處理的更好。就我的理解,Nikon正在嘗試自動偵測背景暗,主體亮的場景,並將閃燈自動切換成TTL來運作,如果可行的話,TTL應該被廢除。(按:這邊參考一下就好,爭議滿多的) 

對焦距離(Nikon G鏡)會影響閃燈出力嗎? 
 
圖十:白紙在中間,TTL-BL模式,手動對焦至無限遠 
 
 

在圖十中,我試著去研究對焦距離對閃燈出力的影響。 

我用TTL-BL模式並手動對焦至無限遠,你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影響,首先,白紙不再清晰了(按:廢話…),因為他掉出景深範圍。這個鏡頭是G鏡,會回報對焦距離參數給機身,機身再跟閃燈說(TTL-BL才會),閃燈就知道主體是無限遠,因此閃燈就會去用較大的出力償試去打到這個「無限遠」的主體。我沒辨法清楚的說出增加距離會增加多少出力,但從色階圖可以很明確的看到代表背景的暗部像素往右移,而代表主體的亮部像素已經整個爆掉了。 

圖十一:白紙在中間,TTL模式,對焦距離無限遠 
 
 

最後這個實驗我將閃燈切回TTL模式,然後對焦距離依然是無限遠,如果你將圖十一和圖八比較,你會發現他們的「亮度」是相同的,這就表示了,TTL不會受到對焦距離的影響,換言之,距離資訊是影響TTL-BL的一個因素,但不會影響TTL。 

結論 
1. 當用TTL模式時,閃燈測光系統會很重視中央的反射光線,這和我之前一再強調的要把主體放中間是一樣的事,因為閃燈測光是「中央重點」式的測光系統,沒得選。雖然說把主體放中間會對閃燈出力有很大的響影,但不代表放邊邊就沒有影響,也是會有,但很小。 

2. 毫無疑問,如果用TTL模式時,如果不減閃燈ev的話,主體非常容易過曝,我個人的經驗發現在室內的婚禮或活動攝影時,閃燈減少1.0 ev會是最適合的(背景暗,TTL會被騙)。 

3. TTL模式下,距離資訊不會有任何的影響。 

4. TTL-BL模式下,會深受距離資訊的影響,我還沒有做一個很完整的研究,所以沒辨法說出一個正確的數據。這就表示說,不管任時候用TTL-BL模式時,請先確定相機到主體的距離,和閃燈到主體的距離是相等的。換句話說,如果閃燈是接在離機線上的話,請不要用TTL-BL,不然就先確定兩者至主體的距離相同。 

5. 當背景暗,主體亮時,TTL-BL減少出力讓主體不要那麼亮,多數情況下這是沒問題的,但在這種主體比背景亮的狀況下,我還是比較建議用TTL就好,然而這點仍然有些爭議,我希望在新的相機或是新版的TTL-BL上能改善這個問題。

8. 內建閃燈怎麼測光?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八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8. 內建閃燈怎麼測光?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這篇是說明使用內建閃燈時是怎麼測光的。


當你機身選擇了矩陣測光時,內建閃燈是會自動切換到TTL-BL模式的!


我試著去瞭解為什麼要這樣做。

首先先回想一下矩陣測光是怎麼運做的?相機會對整個畫面從中央到邊邊做分割加權測光,假設主體很小,就算放在畫面的中央,也不會影響測光結果太多,這個測光模式很適合用在要讓主體後面背景曝光正確的狀況。

這個不就是用TTL-BL模式的基本概念嗎!

接著,閃燈測光系統會比較主體的亮度(由預閃反射回來的光線)和背景的亮度(矩陣測光結果),然後計算出合適的閃燈出力,讓主體和背景的亮度盡量相同。然後快門打開,閃燈擊發,拍好照片。

對於陽春的內建閃燈來說,它想讓事情單純一點,所以當相機是用矩陣測光時,它會強迫閃燈設成TTL-BL,這樣可以避免一些新手攝影師在某些複雜的狀況出錯,但如果是外接閃燈的話,當然就可以讓矩陣測光和TTL同時使用了。

當然,瞭解相機測光的結果對閃燈出力一點影響都沒有這件事是很重要的,因為TTL閃燈測光系統只會對畫面中央的預閃反射光線做測光而不管相機到底做了什麼事。

現在假設你將相機測光模式切換到點測光,並對主體點測光,這時相機只會對這個點做測光,而沒有環境光的資訊了,所以用TTL-BL是很沒意義的。(沒有環境光資訊哪來的平衡背景和主體)。

所以閃燈又會被設回TTL模式啦,因此機身不會再傳給閃燈額外的機身測光資訊(也沒意義)。

在TTL模式中只會用到預閃回傳的資訊去設定出力,讓畫面中央的主體曝光正確,再強調一次,TTL模式要讓主體曝光正確的話,請把主體放在中間,因為閃燈的出力是因為中央到底是什麼而調整出力的。


不管用TTL和TTL-BL來說,閃燈測光的區域都是相同的。但機身會根據不同的測光模式而改變測光區域。


內建閃燈在機身用「中央重點測光」時,也會以TTL-BL的方式去工作,但只有在特定的狀況下會運作正確。第一就是主體雖然在中間,但他很小很小,佔的範圍不大,此時中央重點測光的結果也包含了部份的背景,當這個測光資訊送至閃燈系統時,閃燈會假設這就是目前整個背景的亮度(但其實只是中央重點的測光結果),然後用TTL-BL會根據這個資訊去計算出力。這常常會出錯,因為主體通常不會太小,也就是會佔滿大的範圍而影響到中央重點測光的結果,讓這個測光的結果不光只有背景而已。

總結一下,大部份的情況用內閃配上矩陣測光都不會有太誇張的結果,只有少數的情況可能不是很準,這是因為閃燈已經被強制設為TTL-BL了。事實上,在室閃用TTL-BL模式的內閃可能會比用點測光+TTL閃燈直打要來的好。
矩陣測光通常在戶外會比在室內有更好的效果,因為在室戶環境光多半比主體亮,用TTL-BL可以補足主體不足的亮度,在主體比較背景亮的時候,TTL-BL的效果就不那麼好了,這種情況你就需要用點測光+TTL閃燈了。
(按:有一派不同的說法認為背景暗,主體亮時用TTL-BL也有很好的效果,見此)

最後,買支外閃吧,外閃的優點太多了,不管你的機身測光是什麼模式,外閃要設成手動到TTL/TTL-BL都沒問題。

7. 該怎麼用Nikon創意閃燈系統(Nikon CLS)拍大團體照呢?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七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7. 該怎麼用Nikon創意閃燈系統(Nikon CLS)拍大團體照呢?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只用兩隻SB-800和反射傘拍四十人以上的團體照是個很有挑戰性的事,如果你拍的好的話,想必一定會從中學到很多。在這種場合來說,SB-800的出力其實是很不夠的,所以擺放的位置是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以下是我最近用這樣的設備拍的團體照,用來當做範例:





這張照片離完美還有很大的差距,但尚可接受,他可以很清楚的顯現出用這種一般的外閃拍大團體照時會碰到的一些問題。
我用M模式和閃燈TTL模式,用內閃當主控器(Commander),並加上了SG-3IRSB-800會透過前方的紅外線接面板接收到從內閃透過SG-3IR板中發出的指令,因為內閃除了發出閃光之外也會發出指令,這個SG-3IR可以檔掉多餘的光但不影響指令的發出,因此可以讓內閃的光不要參與到整體的曝光。

在這樣的開放式大空間中,是沒有天花板可以讓你打跳燈的,反射傘中的SB-800記的把接介面朝向內閃,不然是沒辨法控制的。

但你可以會問,環境光應該是夠亮的,而且現場的顏色也有點怪異,這樣適合用閃燈嗎?所以…由圖中可以看出,第一排的人臉和最後一排的人臉,顏色有一點不一樣,因為第一排是由閃燈所打亮,最後一排因為閃燈出力減少的關係,相對吃了比較多現場光。

另外,將第一排到最後一排的人都控制在景深範圍內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們都知道光圈控制景深,縮小光圈可以加大景深,但是相對的,縮小光圈會讓閃燈需要更強的出力去打亮環境,這還關係到閃燈出力夠不夠的問題。

你可能也要讓各排中的人靠的越近越好,由照片中可以看到人和人之間是多親密。

這張照片我用了f/5.6的光圈值,因為這是在閃燈出力和景深範圍中求得一個平衡的值,我用D200調了一些對焦的設定以符合拍攝需求(按:抱歉我沒有D200.有些設定看不懂,有興趣請至原文觀看),我對第二排的人對焦,然後鎖定對焦點後重新構圖,這樣對對焦設定可以讓所有人都在景深範圍內,f/5.6差不多剛剛好,f/8會更好,前提是我要有三支以上的SB-800才可以。

我將兩支SB-800放在反射傘下,並且各放在離我兩邊十步的距離,再將他們升到最高,燈頭向下斜射,這樣可以盡量讓光是從下往下來的,比較不會讓後方的人吃不到光。

向這樣的大團體,讓這兩支閃燈越靠近主體越好,不然後方的人真的會因為距離的關係吃不到光。在這個例子中,我將反射傘放在離相機左右三英呎的地方,並盡可能靠近主體,並且用廣角端拍攝(17mm in APS-C)。

我必需在左右兩邊預留一些空間,以便日後裁切方便,因為如果你把主體填滿畫面的話,只能印出8*12的大小,而不是8*10的標準格式。因為我從來沒有看過便宜的8*12的畫框,但是8*10的畫框在Walmart一個只要6美元而已,所以我會在畫面兩邊留點空間。

我用1/60秒的快門速度去讓背景也可以因為吃到環境光而展現出來。

這邊還有另一個問題,這群人幾乎都穿黑色的衣服,所以閃燈測光系統也會誤判,因為黑色比較不會反光,因此閃燈測光系統會覺得不夠亮而想要加強閃燈出力,這會讓主體的臉都爆掉…所以在這個例子中,我將兩支離閃各減少1.3ev的出力,以解決這個問題。

當我認為閃燈出力和我要的一樣的時候,我用FV-Lock鍵將閃燈出力值鎖定,FV-Lock會將閃燈測光系統所測得的結果(經由預閃)鎖定,如果你要在這個場合中拍不只一場的照片,而你希望曝光值都相同的話,這個步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如何讓所有人都睜開眼睛!我先告訴所有人,當我數到三後,會有幾秒的的閃光, 然後我會再按下提門前再提醒大家一次「把眼睛睜大!」這多半很有效,但我至少會拍三張去挑一張大家的姿勢比較好看的,如果後來真的發現有人的眼睛是閉上的,那我就會進Photoshop去複製一對眼睛貼上去啦XD。

拍攝大團體照額外要注意的事情:
當用SB-800當離閃時,SB-800的對焦輔助燈會關閉,機身對焦用AF-S或AF-C就看現場環境下,對焦的效能有什麼差別而定,然後,我會把機身的對焦輔助燈(白燈那個)給關上,因為這個燈可能會讓有些人變成咪咪眼。

如果環境光很夠的話,我就不會開對焦輔助燈,但如果不夠的話,我經常把SB-800裝回相機上當主燈,然後用AF-S的對焦方式,這樣SB-800的紅色對焦輔助燈就會有作用了。

(原文提到了一些用D200在這種場合對焦的技巧,但我是用D90…有些設定沒有,不太瞭解原文的意思,而且原文有點繁瑣,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以下兩段原文:)

The main thing I am trying to achieve is accurate focus on a specific point somewhere in the middle of the group. I have found that with AF-C mode it is simple to hold down the AF-ON button and move the camera aim around and observe various points within the group pop into focus. Then, when I get the point I want, I release the AF-ON button and the camera stays focused at that spot while I recompose to place the group within the frame where I want it. Then the focus stays fixed on that point for a series of shots. I also watch the green focus lamp in the viewfinder to make sure the camera thinks it is in focus when I think it is.

I could use AF-S mode in Release Priority too, but then to get the focus on exactly the point I want requires pushing and releasing the AF-ON button repeatedly, because in AF-S mode, once it achieves what it thinks is 'focus' it stops trying, and it usually doesn't end up focused on exactly what I want it on. I like the focus to keep 'trying' until it gets to what I want.

另外一個對焦的小技巧就是先用自動對焦,對好後切回手動對焦,這樣也不會因為半按快門而重新對焦,這是我有腳架時最常用的技巧。

最後,我多半會用ISO400,閃燈白平衡來拍這類的照片,但即使有開閃燈,我偶爾也會用日光白平衡,這可以讓照片稍微冷色一點。當我用閃燈時,我從來不會用自定白平衡,除非我有加濾色片,要讓現場光和主體有一致的色調的話,我才會用自定白平衡。

2010年2月14日 星期日

大年初一還是要拍照

大年初一睡到飽,睡到一點半才起床,好久沒睡這麼飽了,有爽到!起床後看天氣不錯,至少有太陽…下午也沒什麼事,就想說去街上逛逛好了,於是跑到信義誠品晃晃,看了點書,人還真多啊!比平常還多!後來看天色還亮,就到街上隨便拍拍啦。

↓1. 本來想說初一街上應該不會有什麼人,沒想到我錯了,人還真多啊,連義交杯杯還得出來工作。
初一隨拍

↓2. 人擠人,和我想像的不一樣啊!什麼時候才可以看到冷清的信義區街頭咧?(半夜除外)
嘖嘖,有沒有注意中畫面中間還有一對情侶偷放閃光!
初一隨拍

↓3. 來一張流動fu,不過人潮很多…不太敢用超廣角慢慢抓自己想要的畫面,只好快速抓拍幾張了。
初一隨拍

↓4. 在天橋上拍的,還滿喜歡這張的耶,雖然好像沒什麼主題就是了…望遠鏡比廣角鏡容易用多了=_=
初一隨拍

↓5. D90隨錄


↓6. Photoshop隨手修修一張,路上逛街的行人們
隨便修修

Nikon D90
Nikon 70-300mm F4.5-5.6 ED VR
Tokina 11-16 mm F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