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

11. 其他推薦的閃燈教學Blog

網路上有非常多很棒的blog在教閃燈的技巧,這一系列的閃燈文章都是我參考他們的blog或是我自己的經驗延伸而來的。

Planet Neil
Neil van Niekerk是一名雙系統的婚攝,同時使用Nikon和Canon的閃燈而且有自己的一套打光方法。

Strobist
David Hobby教了一堆怎麼用離閃的方法,推薦去讀一讀他的文章。

10. Nikon 自動FP高速同步模式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十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Nikon 自動FP高速同步模式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Nikon閃燈系統中,最容易讓人搞不清楚的就是「自動FP高速同步(Auto FP High Speed Sync)」了,這篇文章希望能幫讀者解開一些自動FP的迷思。

在你瞭解自動FP高速同步之前,你先要知道什麼是FP以及正常的閃燈同步是怎麼運作的。

FP(Focal Plane)代表焦平面,也是就數位相機中的CCD/CMOS,焦平面快門(Focal Plane Shutter)是由兩個時間差相當精確的廉幕組成,這個快門廉就在感光元件的前面,感光元件要不要被「曝光」就是靠這個廉幕決定的。而要有兩片快門廉(前廉和後廉)的原因之一就是可以獲得更高效率的快門速度。

瞭解快門廉會在固定的時間內開啟和關閉是件很重要的事,所以快門速度指的就是前廉開啟至後廉關閉之間所花費的時間。

注意到感光元件要「整片」同時感光的話,會受到快門廉本身運作速度的上限的影響,這個上限值就是閃燈同步速度(Flash Sync Speed),又叫閃燈快門同步。一般就是1/250秒或是1/200秒。換個簡單的說法,在快門1/250秒或是1/200秒下,是整片感光元件可以同時感光的速度上限,(可以讓第一片快門廉完全開啟,而第二片快門廉尚未開始關閉)。(見圖一)。

如果超過這個速度的話,快門廉的運作方式會變成:第一片快門廉尚未完全開始,第二片快門廉就開始降下了,因此,感光元件並不是「整片」「同時」感光的,而是「整片」「分別」感光。也就是當快門速度高於1/250(200)秒時,前廉一降下(開始曝光),後廉就算準時差,在前廉尚未完全降下時就開始降下(關閉),兩片快門廉以同樣的速度運作,而兩片快門廉中間的「間距」就是感光元件可以感光的空間,這個空間會很快的掃過整個感光元件,完成感光,因此快門速度如果非常非常快的話(1/4000秒),這個「間距」就會非常的細。(見圖二)

圖一:正常快門之運作方式
1

圖二:快門快於閃燈同步速度時之快門運作方式
未命名-1

這兩片快門廉是用相同的速度由上往下掃過感光元件的,這樣會造成一種很討厭的問題,就是當你用高速快門拍攝高速橫向移動的物體時,例如賽車,你可能會發現賽車的輪子有點向前傾斜,這是因為當兩個快門廉中間的「間距」開始讓感光元件感光的同時,賽車也以極高的速度往前前進了一點點,因此當這個間距「掃到」輪子時,車體已經先完成曝光了,所以此時的輪子,已經比剛剛的車體前進了一點點,所以會有傾斜的感覺,當然,這都是在幾千分之一秒內發生的事情。但如果使用「擺鏡」這個技巧的話,就可以避免這樣的問題了。

如同我上述所提到,廉幕式快門是用兩片計算相當精確的快門廉來控制曝光,而這個快門同步的速度是由製造商或是物理限制決定的。在傳統35mm的相機,閃燈快門同步是1/60秒,但現在的快門可以越做越快,以D300來說,閃燈快門同步的速度已經到了1/320秒了,像上述的賽車車輪傾斜現象,用D300來拍攝會減少很多。

在你知道快門是怎麼運作之後,就可以開始瞭解閃燈要和快門同步需要怎麼做了。依照閃燈的設計,閃燈是一個「瞬間」的光源,也就是發光時間非常非常短,以SB-800為例,全出力大約只在1/1050秒內就完成了。

關鍵在於閃燈持續的時間太短了,短到比快門同步的時間還要短(D200的1/250秒或D300的1/320秒),所以要讓閃燈和快門同步的話,如果不同本篇介紹的方法時,必需在第一快門廉完全開啟,但是第二快門廉尚未降下(關閉)時,也就是CCD/CMOS完整露出的同時完成閃燈照射,換個說法也就是用閃燈時,一般來說快門最快不能超過快門同步的上限。
另外,你還可以選擇何時要擊發閃燈,是前廉開啟後或是後廉關閉前完成一瞬間的閃燈照射,這就是前廉同步和後廉同步。這會有不同的影響,假設主體是會移動的配上慢速快門時,就會分為先被定住,然後吃背景光(前廉同步),或是吃完背景光,再被定住(後廉同步)。

ok, 目前為止提到的都是正常的閃燈同步,然而,Nikon加入了一個新的閃燈模式,叫「自動FP高速同步」(Auto FP High Speed Sync),你可以從相機中的選單找到。在這個模式下,閃燈的持續時間會被「拉長」,一直持續到兩個快門廉間的「空隙」掃完整個感光元件為止。但並不是真的「拉長」閃燈持續時間,而是以「連閃」的方式達成。
舉例來說,假設快門設成1/500秒,因為超過了閃燈同步的上限,因此由之前的說明可知,前廉開始降下->前廉尚未完全降下->後廉開始關閉->兩者以同樣的速度掃過感光元件,由這樣的方法完成1/500秒的快門。換句話說,由於感光元件並沒有「整個」「同時」完全曝露出來,若是閃燈只擊發「一次」的話,是不是只有露出來的部份有吃到閃光呢?(因為閃燈的持續時間只有1/1050秒)。所以自動FP高速同步就是讓閃燈以「連閃」的方式,讓整面感光元件「分別」受光。
自動FP高速同步之所以叫「自動」的原因就是因為閃燈會自行判斷現在的快門是否超過閃燈同步的上限,若沒有超過的話,就用原本的方式出力,反之若超過的話,就會像剛剛說的那樣,以連閃的方式完成和快門的同步了。

既然閃燈可以和所有的快門速度同步,這樣不是超棒嗎!但事實上,用這種「連閃」的方式來達成同步,卻會讓閃燈的出力遠「低」於一般正常的模式,如果你想在大太陽下以高速快門補捉運動員的動作瞬間,又想替他補光的話,其實是不太可能的,因為經過高速同步後,閃燈的出力基本上是不夠的。

事實上,快門越快(超過閃燈同步後),閃燈的出力越低,因為快門越快=>前廉和後廉離的越近=>中間空隙越小=>閃燈一次只能打亮這麼小的空隙=>要連閃更多次才能照滿整個感光元件=>連閃會降低出力。
所以呢,在這個模式下,閃燈出力是會受到光圈和「快門」影響的(正常模式下完全不會受到快門影響),假設把快門提升到1/8000秒,閃燈的出力會變的很小很小,大概只能打到四英呎內的主體了。

然而,如果你的目的並不是要凝結高速物體並補光,或是並不需要用到非常高速的快門時,自動FP高速同步是很有用的,尤其是想在大白天的人像攝影時,這樣你就可以使用大光圈(快門速度快於1/250),將主體獨立出來,並且補光。基本上,我在白天拍攝戶外人像時,經常將光圈開到f/2.8,ISO100,快門1/1000秒,然後用自動FP高速同步模式,這樣我的閃燈大概還可以打到10-15英呎遠。如果我真的在一個非常非常亮的地方,如海灘,快門可能會快到1/1600秒,而距離可能會縮短到8-10英呎而已,不過就人像拍攝來說,依然非常足夠。

如果真的要在大白天補光,然後距離又超過10英呎的話,自動FP高速同步可能就不適用了,反而我會建議切回正常的閃燈模式,然後把視情況縮光圈(自動FP所減少的閃燈出力遠多於縮光圈)。這種狀況多半發生在大白天的室外活動,我常常會切到S模式,關閉自動FP,快門設成1/250,ISO100,光圈如果縮到f/7的話,閃燈還能打到20至30英呎遠。

Nikkor 24-120 f/4 VR will be released this year

第二隻小三元 Rumors!!

24-120mm F4 vr

以下轉自 Nikon Rumos
Nikon will announce a new Nikkor 24-120 f/4 VR lens (FX of course) this year. The Google translation said “soon”, but I have no idea how soon that would be. I got this info from one of the forum members I regularly follow on various Asian sites (mainly China and Japan). This time I will not post a direct link to the forum thread 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identity.
I would like to remind you that the first report about the new AF-S 16-35mm f/4 VR lens came from one of those sources on a Japanese forum back in September 2009! This was not a coincidence – this lens was hard to guess or predict unless you had some insider information (he/she/it even knew it will be VR).
I have not received any other confirmations on this lens yet and that’s why I will rate this rumor @ 75% probability.
There is also a word on the street about a new Nikkor 28-300 f/3.5-5.6 lens and even a new full frame camera in a small(-er) body but I am not sure abou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ource. Maybe he/she/it will read this message and send me more details here.

心得文:http://mong0520.blogspot.com/2011/10/nikon-24-120mm-f4-vr-d700.html

2010年2月15日 星期一

9. Nikon TTL和TTL-BL和主體的位置,距離有什麼關聯?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九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Nikon TTL和TTL-BL和主體的位置,距離有什麼關聯?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按:我個人覺得這篇-TTL與TTL-BL閃燈有何不同?也很有參考價值,兩者看法有些不同) 

Nikonians Forums這裡有一連串關於TTL和TTL-BL如何和畫面邊緣中主體與其距離互動的討論,我覺得我應該要做個研究來統整出一個確定的結論,我對這個主題的看法都是基於我在婚攝上的經驗而來,直到做完這個實驗後,我更加確定了我的看法。 

這和一些科學實驗有些不同,我不會很專注在一些設定上,而是想看這樣的設定會有怎樣的結果,因為我有興趣的是如何運用這樣的知識去拍出更好的照片,而不是幫這個系統的規格做審查。 

我一個想做的實驗是是在「主體亮,背景暗」且主體和背景在同一個平面上的場景時,分別用TTL和TTL-BL拍攝會有什麼差別。 

本篇所有的照片都是在以下設定下拍攝的: 
- D200 (上腳架) 
- SB-800架在熱靴上,直打 
- Nikkor 17-55mm f/2.8 AF-S DX 
- 矩陣測光 
- 自動白平衡 
- 光圈值=f/2.8 ,快門1/60秒 (除非有特別標明其他數據) 
- 室內白熾燈 
- AF-S自動對焦(除非有另外說明) 

主體位置會影響閃燈出力嗎? 

在這組的實驗中我用一條深色的浴巾當背景,然用剪了一個圓型的白紙當主體,將他放在各個位置來看看閃燈的出力會不會不同。我用浴巾當背景的原因只是因為這種材質方便我自動對焦而已。 

圖一:對照組,無閃燈,f/2.8, 1/1.6 sec 
 
在圖一,我沒開閃燈,只用環境光而已,因為這是對照組。 
可以看到這條藍毛巾變成灰毛巾了,這是因為自動白平衡的關係,讓他變成18%灰。這張色階圖中只有一小段的高峰,表示了這張照片的亮度範圍是很窄的(低對比) 

圖2:Flash TTL, f/2.8, 1/60th sec. 
 
 

圖二也是拿來當對焦組用的,可以看到開了閃燈後,自動白平衡把顏色還原回來了,色階圖和圖一的非常像。 

圖三:Flash Off, f/2.8, 1/60th second 
  

圖三也是用來參考用的,在用和圖二同樣的光圈快門下拍的,用來說明在這樣的設定(f/2.8, 1/60秒)下,環境光是不會造成影響的。 

圖四:白紙放於右上方,TTL 
 

從 圖四可以看到加入了白色紙片後色階圖的變化,如果你和圖二比較的話,你可以發現背景(這條毛巾)變的比較暗,因為閃燈測光系統「看到」了這個白色的紙片。 仔細看色階圖,你會發現代表背景的暗部色階往「左」位移了一點,然後最右邊一點點的亮部色階,這個色階就是那個白紙片造成的。這張圖代表的意思就是讓白紙 假裝是一個高度反光的物體,然後讓閃燈誤判而減少出力,這就是背景(這條浴巾)變暗的原因。事實上由色階圖也看得出來右上方的白色紙片已經過曝了,如果這 張白紙有任何的細節的話,應該是救不回來。 

圖五:白紙放於右上方,TTL-BL 
 
 


由圖五可以看出用TTL-BL模式的影響,和用TTL模式的圖四比比看,TTL-BL模式也看到了白色紙片,並且盡量讓它和背景亮度一致。 

結果看起來相當好,因為TTL-BL加入了「距離」資訊當做出力參考,這些動作讓整張照片變得比較暗,且背景接近全黑,由色階圖可以看到代表暗部的像素往左移了一些,而代表主體的亮部像素也往左移了,不再過曝,對於往後的後製是比較適合的。 

我跳過圖六和圖七,因為這只是把白紙片從右上移到左下,然而結果和圖三圖四是一樣的。 

圖八:白紙片放中間,TTL 
 
 

在 圖八中,我將白紙移到中間,然後用TTL模式。你可以看到,相較於圖四,圖八中閃燈測光系統受到中間白紙很大的影響,因此減低了閃燈出力,由色階圖中,暗 部像素左移可以發現。如果你看得更仔細,會發現右方有一條高光的像素,這代表中央的白紙依然完全過曝了。所以,基本上就算把白紙放在正中央,減少了閃燈出 力,還是不能避免白紙過曝,這是因為白紙比中央重點測光的區域還要小,讓深色的背景(浴巾)也成為測光系的參考,基本上,中央重點大概含蓋了畫面的中央 18%,然而在這個例子中,白紙大約只有7%,所以很多深色的背景也影響了閃燈測光的結果(加強出力)。 

圖九:白紙放中間,TTL-BL 
 
 

在圖九中,我將閃燈模式切換成TTL-BL,你可以再一次發現閃燈測光系統減少閃燈的出力以符合背景,很明顯的可以從色階圖上看到暗部像素左移,和圖五相同,因為兩者都因為背景的關係被平衡了,也就是說將白紙放在中間或右上方是沒什麼不同的。 
換另一種說法去解釋這種狀況(背景暗,主體亮)時,TTL-BL的運作方式和以前不太一樣 
(按:這邊有另一種解釋,可說明這種背景暗,主體亮時TTL-BL的運作原理,簡單來說,如果背景暗的話,TTL-BL會忽略矩陣測光測得的環境光資料,而閃燈出力只預閃和距離資訊) 
這是一個很多人在研究的主體,比D200新的相機應該會處理的更好。就我的理解,Nikon正在嘗試自動偵測背景暗,主體亮的場景,並將閃燈自動切換成TTL來運作,如果可行的話,TTL應該被廢除。(按:這邊參考一下就好,爭議滿多的) 

對焦距離(Nikon G鏡)會影響閃燈出力嗎? 
 
圖十:白紙在中間,TTL-BL模式,手動對焦至無限遠 
 
 

在圖十中,我試著去研究對焦距離對閃燈出力的影響。 

我用TTL-BL模式並手動對焦至無限遠,你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影響,首先,白紙不再清晰了(按:廢話…),因為他掉出景深範圍。這個鏡頭是G鏡,會回報對焦距離參數給機身,機身再跟閃燈說(TTL-BL才會),閃燈就知道主體是無限遠,因此閃燈就會去用較大的出力償試去打到這個「無限遠」的主體。我沒辨法清楚的說出增加距離會增加多少出力,但從色階圖可以很明確的看到代表背景的暗部像素往右移,而代表主體的亮部像素已經整個爆掉了。 

圖十一:白紙在中間,TTL模式,對焦距離無限遠 
 
 

最後這個實驗我將閃燈切回TTL模式,然後對焦距離依然是無限遠,如果你將圖十一和圖八比較,你會發現他們的「亮度」是相同的,這就表示了,TTL不會受到對焦距離的影響,換言之,距離資訊是影響TTL-BL的一個因素,但不會影響TTL。 

結論 
1. 當用TTL模式時,閃燈測光系統會很重視中央的反射光線,這和我之前一再強調的要把主體放中間是一樣的事,因為閃燈測光是「中央重點」式的測光系統,沒得選。雖然說把主體放中間會對閃燈出力有很大的響影,但不代表放邊邊就沒有影響,也是會有,但很小。 

2. 毫無疑問,如果用TTL模式時,如果不減閃燈ev的話,主體非常容易過曝,我個人的經驗發現在室內的婚禮或活動攝影時,閃燈減少1.0 ev會是最適合的(背景暗,TTL會被騙)。 

3. TTL模式下,距離資訊不會有任何的影響。 

4. TTL-BL模式下,會深受距離資訊的影響,我還沒有做一個很完整的研究,所以沒辨法說出一個正確的數據。這就表示說,不管任時候用TTL-BL模式時,請先確定相機到主體的距離,和閃燈到主體的距離是相等的。換句話說,如果閃燈是接在離機線上的話,請不要用TTL-BL,不然就先確定兩者至主體的距離相同。 

5. 當背景暗,主體亮時,TTL-BL減少出力讓主體不要那麼亮,多數情況下這是沒問題的,但在這種主體比背景亮的狀況下,我還是比較建議用TTL就好,然而這點仍然有些爭議,我希望在新的相機或是新版的TTL-BL上能改善這個問題。

8. 內建閃燈怎麼測光?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八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8. 內建閃燈怎麼測光?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這篇是說明使用內建閃燈時是怎麼測光的。


當你機身選擇了矩陣測光時,內建閃燈是會自動切換到TTL-BL模式的!


我試著去瞭解為什麼要這樣做。

首先先回想一下矩陣測光是怎麼運做的?相機會對整個畫面從中央到邊邊做分割加權測光,假設主體很小,就算放在畫面的中央,也不會影響測光結果太多,這個測光模式很適合用在要讓主體後面背景曝光正確的狀況。

這個不就是用TTL-BL模式的基本概念嗎!

接著,閃燈測光系統會比較主體的亮度(由預閃反射回來的光線)和背景的亮度(矩陣測光結果),然後計算出合適的閃燈出力,讓主體和背景的亮度盡量相同。然後快門打開,閃燈擊發,拍好照片。

對於陽春的內建閃燈來說,它想讓事情單純一點,所以當相機是用矩陣測光時,它會強迫閃燈設成TTL-BL,這樣可以避免一些新手攝影師在某些複雜的狀況出錯,但如果是外接閃燈的話,當然就可以讓矩陣測光和TTL同時使用了。

當然,瞭解相機測光的結果對閃燈出力一點影響都沒有這件事是很重要的,因為TTL閃燈測光系統只會對畫面中央的預閃反射光線做測光而不管相機到底做了什麼事。

現在假設你將相機測光模式切換到點測光,並對主體點測光,這時相機只會對這個點做測光,而沒有環境光的資訊了,所以用TTL-BL是很沒意義的。(沒有環境光資訊哪來的平衡背景和主體)。

所以閃燈又會被設回TTL模式啦,因此機身不會再傳給閃燈額外的機身測光資訊(也沒意義)。

在TTL模式中只會用到預閃回傳的資訊去設定出力,讓畫面中央的主體曝光正確,再強調一次,TTL模式要讓主體曝光正確的話,請把主體放在中間,因為閃燈的出力是因為中央到底是什麼而調整出力的。


不管用TTL和TTL-BL來說,閃燈測光的區域都是相同的。但機身會根據不同的測光模式而改變測光區域。


內建閃燈在機身用「中央重點測光」時,也會以TTL-BL的方式去工作,但只有在特定的狀況下會運作正確。第一就是主體雖然在中間,但他很小很小,佔的範圍不大,此時中央重點測光的結果也包含了部份的背景,當這個測光資訊送至閃燈系統時,閃燈會假設這就是目前整個背景的亮度(但其實只是中央重點的測光結果),然後用TTL-BL會根據這個資訊去計算出力。這常常會出錯,因為主體通常不會太小,也就是會佔滿大的範圍而影響到中央重點測光的結果,讓這個測光的結果不光只有背景而已。

總結一下,大部份的情況用內閃配上矩陣測光都不會有太誇張的結果,只有少數的情況可能不是很準,這是因為閃燈已經被強制設為TTL-BL了。事實上,在室閃用TTL-BL模式的內閃可能會比用點測光+TTL閃燈直打要來的好。
矩陣測光通常在戶外會比在室內有更好的效果,因為在室戶環境光多半比主體亮,用TTL-BL可以補足主體不足的亮度,在主體比較背景亮的時候,TTL-BL的效果就不那麼好了,這種情況你就需要用點測光+TTL閃燈了。
(按:有一派不同的說法認為背景暗,主體亮時用TTL-BL也有很好的效果,見此)

最後,買支外閃吧,外閃的優點太多了,不管你的機身測光是什麼模式,外閃要設成手動到TTL/TTL-BL都沒問題。

7. 該怎麼用Nikon創意閃燈系統(Nikon CLS)拍大團體照呢?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七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7. 該怎麼用Nikon創意閃燈系統(Nikon CLS)拍大團體照呢?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只用兩隻SB-800和反射傘拍四十人以上的團體照是個很有挑戰性的事,如果你拍的好的話,想必一定會從中學到很多。在這種場合來說,SB-800的出力其實是很不夠的,所以擺放的位置是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以下是我最近用這樣的設備拍的團體照,用來當做範例:





這張照片離完美還有很大的差距,但尚可接受,他可以很清楚的顯現出用這種一般的外閃拍大團體照時會碰到的一些問題。
我用M模式和閃燈TTL模式,用內閃當主控器(Commander),並加上了SG-3IRSB-800會透過前方的紅外線接面板接收到從內閃透過SG-3IR板中發出的指令,因為內閃除了發出閃光之外也會發出指令,這個SG-3IR可以檔掉多餘的光但不影響指令的發出,因此可以讓內閃的光不要參與到整體的曝光。

在這樣的開放式大空間中,是沒有天花板可以讓你打跳燈的,反射傘中的SB-800記的把接介面朝向內閃,不然是沒辨法控制的。

但你可以會問,環境光應該是夠亮的,而且現場的顏色也有點怪異,這樣適合用閃燈嗎?所以…由圖中可以看出,第一排的人臉和最後一排的人臉,顏色有一點不一樣,因為第一排是由閃燈所打亮,最後一排因為閃燈出力減少的關係,相對吃了比較多現場光。

另外,將第一排到最後一排的人都控制在景深範圍內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們都知道光圈控制景深,縮小光圈可以加大景深,但是相對的,縮小光圈會讓閃燈需要更強的出力去打亮環境,這還關係到閃燈出力夠不夠的問題。

你可能也要讓各排中的人靠的越近越好,由照片中可以看到人和人之間是多親密。

這張照片我用了f/5.6的光圈值,因為這是在閃燈出力和景深範圍中求得一個平衡的值,我用D200調了一些對焦的設定以符合拍攝需求(按:抱歉我沒有D200.有些設定看不懂,有興趣請至原文觀看),我對第二排的人對焦,然後鎖定對焦點後重新構圖,這樣對對焦設定可以讓所有人都在景深範圍內,f/5.6差不多剛剛好,f/8會更好,前提是我要有三支以上的SB-800才可以。

我將兩支SB-800放在反射傘下,並且各放在離我兩邊十步的距離,再將他們升到最高,燈頭向下斜射,這樣可以盡量讓光是從下往下來的,比較不會讓後方的人吃不到光。

向這樣的大團體,讓這兩支閃燈越靠近主體越好,不然後方的人真的會因為距離的關係吃不到光。在這個例子中,我將反射傘放在離相機左右三英呎的地方,並盡可能靠近主體,並且用廣角端拍攝(17mm in APS-C)。

我必需在左右兩邊預留一些空間,以便日後裁切方便,因為如果你把主體填滿畫面的話,只能印出8*12的大小,而不是8*10的標準格式。因為我從來沒有看過便宜的8*12的畫框,但是8*10的畫框在Walmart一個只要6美元而已,所以我會在畫面兩邊留點空間。

我用1/60秒的快門速度去讓背景也可以因為吃到環境光而展現出來。

這邊還有另一個問題,這群人幾乎都穿黑色的衣服,所以閃燈測光系統也會誤判,因為黑色比較不會反光,因此閃燈測光系統會覺得不夠亮而想要加強閃燈出力,這會讓主體的臉都爆掉…所以在這個例子中,我將兩支離閃各減少1.3ev的出力,以解決這個問題。

當我認為閃燈出力和我要的一樣的時候,我用FV-Lock鍵將閃燈出力值鎖定,FV-Lock會將閃燈測光系統所測得的結果(經由預閃)鎖定,如果你要在這個場合中拍不只一場的照片,而你希望曝光值都相同的話,這個步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如何讓所有人都睜開眼睛!我先告訴所有人,當我數到三後,會有幾秒的的閃光, 然後我會再按下提門前再提醒大家一次「把眼睛睜大!」這多半很有效,但我至少會拍三張去挑一張大家的姿勢比較好看的,如果後來真的發現有人的眼睛是閉上的,那我就會進Photoshop去複製一對眼睛貼上去啦XD。

拍攝大團體照額外要注意的事情:
當用SB-800當離閃時,SB-800的對焦輔助燈會關閉,機身對焦用AF-S或AF-C就看現場環境下,對焦的效能有什麼差別而定,然後,我會把機身的對焦輔助燈(白燈那個)給關上,因為這個燈可能會讓有些人變成咪咪眼。

如果環境光很夠的話,我就不會開對焦輔助燈,但如果不夠的話,我經常把SB-800裝回相機上當主燈,然後用AF-S的對焦方式,這樣SB-800的紅色對焦輔助燈就會有作用了。

(原文提到了一些用D200在這種場合對焦的技巧,但我是用D90…有些設定沒有,不太瞭解原文的意思,而且原文有點繁瑣,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以下兩段原文:)

The main thing I am trying to achieve is accurate focus on a specific point somewhere in the middle of the group. I have found that with AF-C mode it is simple to hold down the AF-ON button and move the camera aim around and observe various points within the group pop into focus. Then, when I get the point I want, I release the AF-ON button and the camera stays focused at that spot while I recompose to place the group within the frame where I want it. Then the focus stays fixed on that point for a series of shots. I also watch the green focus lamp in the viewfinder to make sure the camera thinks it is in focus when I think it is.

I could use AF-S mode in Release Priority too, but then to get the focus on exactly the point I want requires pushing and releasing the AF-ON button repeatedly, because in AF-S mode, once it achieves what it thinks is 'focus' it stops trying, and it usually doesn't end up focused on exactly what I want it on. I like the focus to keep 'trying' until it gets to what I want.

另外一個對焦的小技巧就是先用自動對焦,對好後切回手動對焦,這樣也不會因為半按快門而重新對焦,這是我有腳架時最常用的技巧。

最後,我多半會用ISO400,閃燈白平衡來拍這類的照片,但即使有開閃燈,我偶爾也會用日光白平衡,這可以讓照片稍微冷色一點。當我用閃燈時,我從來不會用自定白平衡,除非我有加濾色片,要讓現場光和主體有一致的色調的話,我才會用自定白平衡。

2010年2月14日 星期日

大年初一還是要拍照

大年初一睡到飽,睡到一點半才起床,好久沒睡這麼飽了,有爽到!起床後看天氣不錯,至少有太陽…下午也沒什麼事,就想說去街上逛逛好了,於是跑到信義誠品晃晃,看了點書,人還真多啊!比平常還多!後來看天色還亮,就到街上隨便拍拍啦。

↓1. 本來想說初一街上應該不會有什麼人,沒想到我錯了,人還真多啊,連義交杯杯還得出來工作。
初一隨拍

↓2. 人擠人,和我想像的不一樣啊!什麼時候才可以看到冷清的信義區街頭咧?(半夜除外)
嘖嘖,有沒有注意中畫面中間還有一對情侶偷放閃光!
初一隨拍

↓3. 來一張流動fu,不過人潮很多…不太敢用超廣角慢慢抓自己想要的畫面,只好快速抓拍幾張了。
初一隨拍

↓4. 在天橋上拍的,還滿喜歡這張的耶,雖然好像沒什麼主題就是了…望遠鏡比廣角鏡容易用多了=_=
初一隨拍

↓5. D90隨錄


↓6. Photoshop隨手修修一張,路上逛街的行人們
隨便修修

Nikon D90
Nikon 70-300mm F4.5-5.6 ED VR
Tokina 11-16 mm F2.8

6. TTL閃燈的運作流程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六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6. TTL閃燈的運作流程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先假設一下拍照環境:
正常的亮度的室內,相機A模式,光圈值f/3.5,ISO 400


熱靴上的閃燈

當你將閃燈放在熱靴上拍照時,閃燈會以以下的步驟工作:

1. 閃燈發出預閃
2. 閃燈測光系統會針對畫面中央反射回來的預閃光線做測光,由此資料決定閃燈接來的出力。
3. 再由補償值(包含機身上的閃燈補償、機身曝光補償和外閃上的閃燈補償鍵)來偏移最後的出力。
註:機身曝光補償會影響閃燈出力,這裡有說明過。
4. 快門打開,閃燈擊發。


離機閃燈

在離機閃的狀況下,機身和閃燈的溝通步驟會比較多,以下是運作流程:
1. 主控器(Commander)發出一連串的預閃指令去告訴每一支離閃,讓這些離閃去發出他們的預閃。
2. 每一個群組(Group)會依序發出預閃,假設一個群組中有多支閃燈的話,他們會同時發出預閃。
3. 根據Nikonians Speedlight Forum上的HBB所做的研究,我們知道閃燈測光系統會一次接收一個群組(Group)所反射回來的預閃光線,然後立刻將出力資料回傳給該群組。注意這個系統並沒有我們原先想的那麼聰明,每一個群組的出力是獨立於其他群組,各不相關的,也就是假設多個群組都打在主體的同一點的話,各群組是不會自動協調出力以符合適當的曝光。我相信這就是為什麼每一個獨立的群組會將出力值under一點的原因,因為當多燈同時使用時,主體才不會過曝。
如果你的主控器是內閃的話,閃燈補償也會影響內閃的出力,當然也會傳送到所有的群組中,每一個群組會有相同的閃燈出力。

4. 快門打開。
5. 主控器發出另一個控制訊號告訴所有的群組要擊發了!(用步驟3決定的出力)

注意到一點,如果你的離閃有很多支的話,這些由主控器發出的預閃訊號可能會變的很明顯以致於影響到主體的曝光,因此為了避免主體被這些明顯的光線照到而過曝,檔掉這些由主控器發出的光線就變成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了!(請買SU-800或用FV-Lock)

一般來說,假如你想要看到由主閃發出的預閃訊號,可以按下FV-Lock鍵,這時如果閃燈是架在熱靴上時,所發出的預閃是一瞬間的,然而如果你設了很多組的外閃的話,這個預閃會變的比較長,因為他們需要比較長的溝通。

這些預閃的延遲可能會影響到真正拍攝時的曝光,所以最好用FV-Lock先去鎖定曝光出力,接著再按下快門,因為先用FV-lock的話,在真正拍攝影會減少溝通的時間,讓延遲的預閃訊號不要參與到曝光。

2010年2月13日 星期六

5. 閃燈TTL模式與相機曝光補償關係之研究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五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5. 閃燈TTL模式與相機曝光補償關係之研究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SB-800的使用手冊說,當你用TTL模式時,調整相機上的曝光補償是會影響「整張」照片的亮度的,這代表說相機上的曝光補償會影響閃燈的出力,因此我將做個個實驗來說證明這個說法。

環境設定:
.微光室內
.主體是個騎著馬的白色男孩雕像,距離五相機英呎,置於相機中央視角,確保測光正確
.背景是個離相機0英呎的書櫃
.相機設為矩陣測光
.閃燈TTL mode

註:D200 JPG直出,僅縮圖無後製 (XD)
註2:FEC = 閃燈曝光補償(Flash Expose Compensation)

照片1:Flash OFF, Camera A mode, 1/25th, f/2.8, Camera ev=0
 
 

照片一是在沒開閃燈下,用光圈先決並設為f/2.8,然後相機幫我決定了1/25 sec.的快門速度。
可以觀察到這張照片的曝光大置上很正確,色階從暗部到亮都都有保留到,主體 的臉上有一些陰影,而且亮度和背景差不多。顏色偏黃是因為D200的自動白平衡滿差的,但我也不打算修正。


照片2:Flash On in TTL mode, 閃燈補償0 ev, Camera A mode, 1/60, f/2.8, 相機曝光補償0 ev
 
 

照片2使用了閃燈,因為沒有用慢速同步(Slow)的關係,快門被限制到1/60 sec。由於快門變慢的關係,圖2的背景比圖1暗了一點(快門控制背景),這是可以預期到的,由色階圖可以發現,左方集中了很多暗部像素,這表示可能有遺失的暗部細節。色階圖右方的亮部像素主要是來自被閃燈打亮的主體,這個色階圖也看得出來沒有過曝的像素,但主體看起來有點太亮了,這應該是我的D200配上SB-800的閃燈測光系統所致,總是會有些over了一點點。因此在室內閃燈攝影時,我常常視情況會將閃燈補償調低0.7ev(不在本篇討論範圍內)

另外還可以看到書架的顏色依然是黃色的而且主體是白色的,這是因為書架是由環境光所打來亮,而主體是由閃燈所打亮。


照片三:Flash ON in TTL mode, FEC=0, Camera A mode, 1/100th, f/2.8, Camera ev = -2
在圖三中,我將(機身)曝光補償設成-2ev,你可以看到不管是主體或是背景都變得比較暗(和SB-800說明書上說的一樣),從色階圖可以看到整體的像素分佈往左移了,不論是高光區或是陰影區都一樣。本篇在討論的問題就是相機和閃燈是如何達到這種亮度「整體」左移的結果。

我觀察到一個現象,當我把相機ev設為-2時,快門自動增加到了1/100 sec.,這是背景變暗的主因,但你可能會認為,既然本來是1/60秒,在光圈不變的情況下減少2ev,快門應該要被設為1/240秒才對呀,怎麼會是1/100秒呢?這是因為相機知道環境光真正適合的快門速度是1/25秒!(圖二的例子是因為沒有用慢速度步所以快門被限制在最慢1/60秒),所以現在減少2ev後,應該是從真正適合的快門速度,1/25秒去減2ev,得到1/100秒,多聰明的系統啊>。

請記得改變快門速度並不會影響閃燈對主體的曝光亮(高速同步目前不討論),因為閃燈僅僅在1/1000秒內就閃完了。

你可以發現改變相機的曝光補償確實讓主體變暗了,這就表示這個動作連帶的讓閃燈出力給減少了(因為主體只靠閃燈打亮),由此我們知道在TTL模式下,機身會將曝光補償的資訊傳給閃燈,在按下快門後閃燈會參考這個值來增減出力。

在這邊先下一簡單的個結論:
當你改變機身的曝光補償時,光圈或快門的改變會影響到背景的亮度,而且機身ev的改變會被送到閃燈測光系統,讓閃燈的出力也改變。


照片四:Flash OFF, Camera M mode, 1/25th, f/2.8, Camera ev = 0.
 

為了更加確認相機會將ev的改變告訴閃燈,我先將相機設為M模式,快門1/25秒,光圈值2.8,不開閃燈,拍了圖四當做接下來實驗的對照組。圖四的色階圖和圖一相同,當然啦,他們也應該相同,參數一樣嘛。

照片五:Flash ON in TTL mode, FEC=0, Camera M mode, 1/60th, f/2.8, Camera ev=0
 
這張圖五我把快門增快到了1/60秒,然後開閃燈,這就是第二張圖的參數設定,所以色階圖也會相同,也是當對照組用。

照片六:Flash ON in TTL mode, FEC=0, Camera M mode, 1/60th, f/2.8, Camera ev = -2

好,現在看圖六,M模式,f/2.8,你可以看到和圖五唯一的不同就是機身的曝光補償設成-2ev,其他都相同。
和圖五比較看看,圖六中的主體真的比較暗,由色階圖也可以看的出來右方的高亮度部份(主體)也往左移了一些,但左方的暗部(環境)沒有改變。這證明了機身EV的改變真的會影響閃燈的出力,而在此例中背景亮變沒有改變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將機身設成了M模式,光圈快門都固定住了。在先前的例子中我們是用A模式,所以機身EV的改變也會影響快門速度造成背景亮度的改變。

照片七:Flash OFF, Camera M mode, 1/250th, f/2.8, Camera ev= 0

這張照片我沒有開閃燈,為且把快門設成1/250秒當成對照組,1/250秒的快門差不多就是現場人眼看到的亮度。


照片八:Flash ON in TTL mode, FEC=0, Camera M mode, 1/250th, Camera ev=0
 
 

在圖八中我打開了閃燈,注意到背景還是暗的,但有亮一點點,因為閃燈讓主體曝光正確,但這樣的幾乎無法打亮背景,因為背景離主體有五英呎之遠。(閃燈出力會隨著距離增加而減少)

照片九:Flash ON in TTL mode, FEC=0, Camera M mode, 1/250th, f/2.8, Camera ev = -2
接著,我將機身曝光補償減少了2ev,主體的亮度(由閃燈決定)相較於圖八也明顯的變暗了,但是背景幾乎沒變,因為閃燈也打不到,還是一樣由快門控制背景亮度。這個實驗可以知道你可以知道如何藉由調整閃燈出力來改變主體的亮度而不影響背景。


照片十:Flash On in TTL mode, FEC = -2, Camera M mode, 1/250th, f/2.8, Camera ev = 0

最後在圖十中,我將相機設成M模式,快門1/250秒,光圈值f/2.8,機身曝光補償0ev,但是我將閃燈補償設成了-2ev,從色階圖可以發現,右方的主體區和圖九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暗部當然也一樣)

結論:
這個研究證明了相機的曝光補償值(EV值)的確會送到閃燈的測光系統去影響閃燈出來,和閃燈本身的閃燈補償有一樣的功能。

Nikon AF-S 70-200mm f/4G ED VR?


Nikon 70-200mm f/4 ???

首先,這是謠言,而且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謠言,純粹是自嗨用的,我想是大家太期待這隻的出現了,因此,在Nikon發表廣角大光圈 AF-S NIKKOR24mm f/1.4G ED 和 廣角小三元 AF-S NIKKOR16-35mm f/4G ED VR 之後,大家都嗨了!這兩隻鏡頭有很重要的象徵意義,這表示N 家一直欠缺的廣角定焦大光圈和小三元的焦段要開始補完了!!有趣的是,雖然是小三元,但似乎並不是走中價位的路線,依然是高貴的規格(和價錢),看那金圈圈和銷魂N鍍膜就知道了。

 
回到主題,C家的小小白IS的好,就是N家的痛,雖然小黑六畫質超群,但價格也超群,重量也不是一般玩家願意負擔…反觀小小白IS,畫質棒,重量輕,對焦快,防手震,還有C家最哈的紅圈圈,簡直是居家旅遊的好幫手。而咱們N家呢?小小黑跟本不是這個時代的產物,1986年就出來了,早該更新啦,雖然有CP值極高的AF-S 70-300mm F4.5-5.6 ED VR,但光圈不是恆定,總是少了點什麼…因此!這次Nikon發表第一隻新世代的小三元鏡,對 N 家用戶是個很好的消息,至少小三元鏡不再是空想,而且近年來 Nikon 推出的鏡頭,品質都非常的高(價錢也是),但以 Nikon 的做風…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就是了。但還是非常期待這隻的到來!

 
  


原文:Nikon AF-S 70-200mm f/4G ED VR?

2010年2月12日 星期五

4. FV-Lock到底該怎麼用?

前言:無意間找到這個 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發現裡面有很多實用的閃燈教學文章,但因為是英文,閱讀起來沒那麼直覺,稍微看了一下後發現並不難懂,因此有了把他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當作日後可以快速參考的筆記。
該blog寫了19個關於NIkon 閃燈的主體,本篇是第四個主題,以下皆為翻譯且經過原作者同意可將翻譯後的文章置於我的Blog上。若要轉載,請註保留原作者本blog的連結。並通知我一下。

標題:4. FV-Lock到底該怎麼用?
作者:Russ MacDonald
出處: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翻譯:Mong
目錄: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中譯


我之前一再提到用閃燈攝影時,主體要放在中間,這就意謂著,如果主體不在中間的話,閃燈的出力可能會錯誤。

上面這張照片的例子中,主體並不在中間,我用了FV-Lock去確保閃燈出力是合適的。這張照片是我在飯店的大廳外拍的,現場非常暗,沒什麼現場光源,但我想要讓後面的瀑布也入鏡,所以我將我的D200設定成M
mode,ISO 400, 1/8 sec.,f/2.8,然後將閃燈接上熱靴並使用TTL mode。

首先,我將閃燈朝向主體並按下FV Lock鍵,他會先發出預閃並鎖定這時的閃燈測光資料,接著我再重新構圖,把主體放到左方1/3的位置,最後按下快門。可以看到雖然快門只有1/8秒,但主體依然清楚不模糊,這是因為閃燈把主體給「定」住了,再看看水面,可以看到水面上有糊糊的感覺,而我用了f/2.8的光圈讓他處在景深之外,不要讓背景影響主體太多。 
(按:主體只吃閃燈的光源,所以就算快門只有1/8秒也不會讓主體模糊,因為這1/8秒的時間內,背景光是不會讓主體在CCD/CMOS上成像的,而閃燈是瞬間光,所以可以定住主體,反觀環境光是持續的,因此背景的水面因為吃了1/8秒的環境光而有流動的感覺。)

假設我直接移到我想要的構圖,再按下快門而不使用FV-Lock,閃燈會以中央重點去測光,也就是那個距離70英呎的黑暗背景,按下快門後,閃燈會盡全力去將這個黑暗的「主體」打亮,因此在邊邊的真正的主體,自然就會爆掉了。

用FV-Lock有幾件重要事情要注意,就是除非你做以下三件事,不然閃燈的出力會一直被固定著。
1) 再按一次FV-Lock解除鎖定。
2) 關機再開機
3) 相機測光逾時,這邊要注意,相機測光的持續時間多半不長(D200預設6秒),因此若你按下FV-Lock後,在機測光結束前沒有拍好的話,記得先到選單中延長測光時間或再半按一次快門繼續測光。

用完閃燈後,別忘了把相機測光的時間調回預設值,不然你的電池會用的比平常還快。

在拍一系列的團體照或是個人照時,FV-Lock是一個很實用的功能,因為你可以得到亮度很一致的照片。

FV-Lock還有一個小小的實用功能,那就是對於那些「一閃燈就閉眼」的人很有用,因為FV-Lock按下後可以讓他們先眨了一下眼睛,以便在正式拍攝時比較不會拍到閉眼的照片。